1月3日,美国新冠肺炎新增确诊人数突破百万——.万,也就是说,从年到年的跨年一周中,美国已三番五次地打破了新冠肺炎的日新增病例数。
1月10日,美国新增新冠确诊病例数则高达万例,成为新增病例数的最高纪录。
在国内,据陕西省卫生健康委员会网站,自年12月9日至年1月16日,西安市累计报告本土确诊病例例。西安疫情成为武汉疫情以来最严重的国内疫情。
当西安疫情进入扫尾阶段时,自年1月1日至年1月16日,河南省累计报告本土确诊病例例(据河南省卫生健康委员会网站,自年1月21日至年1月16日,累计报告本土确诊病例例;年1月21日至年12月31日,累计报告本土确诊病例例)。据天津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年1月16日0-24时,天津市新增80例本土新冠肺炎确诊病例。
面对这一波又一波的疫情,世人都想知道,新冠疫情何时能结束?
新冠疫情要结束,有五种终结因素,病*自我消亡,严格的防疫,特效疫苗,痊愈后获得终身免疫力,特效药物。
(1)新冠病*自我消亡?
在自然界(非人工调控下),生物的变异是非定向的,病*也如此,当新冠肺炎肆掠全球时,新冠病*会产生大量的变异:
既能产生传染力更强的变异株,也能产生传染力更弱的变异株;
既能产生发病速度更快的变异株,也能产生潜伏期更长的变异株;
既能产生致死率更强的变异株,也能产生致死率更弱的变异株……
有人认为,若病原体(病*、病菌)致死率强,则不利于病原体物种的存活,新冠病*的演化一定是能与人共存。
这看似符合逻辑,却违背常识:
首先,病原体,不具有自主选择变异的能力(其他自然界的生物也如此)。
其次,病原体物种在自然界能否长期延续,主要取决于病原体的宿主种类的多样性如何,以及病原体个体在自然界极端环境的存活力。
例如,鼠疫杆菌导致的肺鼠疫(也成黑死病,甲类传播病)的致死率非常高,世界上曾发生三次大流行,第一次发生在公元6世纪,从地中海地区传入欧洲,死亡近1亿人;第二次发生在14世纪,波及欧、亚、非;第三次是18世纪,传播32个国家……年《死鼠行》中描述当时"鼠死不几日,人死如圻堵"——鼠疫十分猖獗。
鼠疫杆菌致死率极高,而鼠疫杆菌至今没有消亡,主要原因就是自然感染鼠疫的动物太多了,足足超过种。其中:
国内鼠疫杆菌的主要宿主:喜马拉雅旱獭、灰旱獭、长尾旱獭、蒙古旱獭、达乌尔*鼠、阿拉善*鼠、长尾*鼠、长爪沙鼠、布氏田鼠、青海田鼠、*胸鼠、齐氏姬鼠、大绒鼠和大沙鼠等。
次要宿主:啮齿类,如褐家鼠。能引发一些较大且猛烈的人间鼠疫流行,所以也称为“流行宿主”。
偶然宿主:对鼠疫菌的感受性和敏感性均低,对保持自然疫源性不起作用,如猫、狗、藏系绵羊等宠物或与人类接触密切的经济动物,但其流行病学意义较大,往往成为人类鼠疫感染的传染源。
鼠疫杆菌对外界抵抗力较强,在湿冷环境下不易死亡,在-30℃仍能存活,在干燥咯痰和蚤粪中存活数周,在冻尸中能存活4-5个月。清朝末年,为了应对东北地区爆发的鼠疫,不得不焚烧鼠疫死者的尸体。
所以说,致死率高的病原体在自然界也可长期延续。
再举一个例子。狂犬病,致死率百分之百,但一直都与人类“共处”——每年都有超过人死于狂犬病。除人之外,狂犬病也导致了马、牛、羊等大型家畜、家兔、鼠的死亡。
狂犬病病*的宿主包括:北极狐、狐狸、豺、貉、犬、猫、猫鼬、臭鼬、浣熊、食虫蝙蝠、吸血蝙蝠(南美洲)、蝙蝠(澳大利亚)等。红狐是西欧地区狂犬病病*的主要储存宿主。
在欧洲狐狸的栖息地以及美国浣熊、狼的栖息地,都曾用直升机投放含有狂犬病疫苗的饵食。但狂犬病并未得到根除。
英国要求动物入境前必须接种狂犬病疫苗并植入芯片作为证明,所以狂犬病在英国较为少见。
日本强制要求宠物都要打狂犬病疫苗,流浪的猫狗等宠物,如果在一定期限内没有人认养,将被安乐死,所以在日本,几乎没有狂犬病发生。
显然,宿主种类越多,分布范围越广,病*等病原体物种越容易在自然界中长期延续。
如果新冠病*的宿主种类、分布范围增加,新冠病*将很难被根除。
新冠病*在干冷的条件下存活较久,在零下1-10摄氏度情况下,新冠病*能够存活几周到几个月不等。也就是说,新冠病*在某些极端环境下的存活力较强,由此容易引发接触传染,从而使新冠病*在自然界中延续更久。
北京市召开新冠疫情防控工作新闻发布会通报,1月19日0时至1月19日18时,北京新增5例核酸检测阳性人员。4人为同一单位冷库装卸工,另1人为同住密接,一同从事冷库装卸工作。
也许,有读者会问,年的“非典”不是很快就结束了吗?
“非典”并没有导致全球流行,且潜伏期短,便于及早隔离。而新冠肺炎,已在世界大流行,变异*株种类多,潜伏期从短到长,无症状感染者比例高,难以及早发现并进行隔离。
(2)严格的防疫?
目前,只有中国采取严格的防疫措施——动态清零。其他国家采取躺平,或时而防疫、时而躺平的策略。于此角度,新冠肺炎不可能终结。
(3)新冠肺炎特效疫苗?
病原体的疫苗分为灭活疫苗、减*疫苗、载体疫苗、亚单位疫苗、核酸疫苗等。
灭活疫苗:将病原体通过化学试剂(如福尔马林)或射线(如伽马射线)照射后保留病原体部分免疫原性的疫苗。
不存在接种后基因突变导致*力恢复的问题,较为安全可靠,对冷链运输要求较低,但引发的免疫应答较弱。
减*疫苗:将病原体通过一定处理(病原体为病*时,将病*在不适宜的条件下连续培养,如采用细胞系或鸡胚多代盲传)后,减弱其感染和致病*力而保留其完整抗原性所产生的疫苗。
减*后的病原体仍可以在体内完成入侵、复制、释放,但致病性大为降低,免疫应答较强,但有可能出现回复突变从而使得病原体*力恢复,所以需要用基因工程技术删除病原体*力的相关基因;对冷链运输要求较高。
载体疫苗:以减*的活病*为载体,将另一种病原体的DNA插入病*载体成为重组病*所获得的疫苗。重组后的病原体仍可以在体内完成入侵、复制,免疫应答较强,对冷链运输要求较高。
亚单位疫苗(组分疫苗),即通过化学分解或有控制性的蛋白质水解方法或重组DNA技术,提取病原体的特殊蛋白质结构或荚膜多糖,筛选出的具有免疫活性的片段制成的疫苗。
核酸疫苗:包括DNA疫苗和RNA疫苗。
再回到新冠病*,已面世的疫苗包括:新冠肺炎的灭活疫苗,新冠肺炎的腺病*载体疫苗,减*流感病*载体疫苗,新冠肺炎重组蛋白疫苗,mRNA疫苗。参见本
该研究负责人、谢巴医疗中心感染预防和控制部门主任吉莉·雷格夫-约凯指出,虽然接种第四剂疫苗后抗体水平显著提高,对预防之前的新冠变异*株的效果也较理想,但由于奥密克戎*株对疫苗有一定“抵抗性”,现有疫苗对奥密克戎*株的“有效性较差”。
也就是说,随着新冠病*的变异,疫苗的预防作用很有限,其作用主要体现在降低重症率、死亡率。
(4)痊愈后获得终身免疫力?据媒体陆续报道,部分新冠肺炎患者痊愈数月后再次感染新冠肺炎。所以此路不通。(5)新冠肺炎特效药物?迄今为止,病*病的特效药非常少。像干扰素,是一种有效药而非特效药,可参与病*病(如乙肝、新冠肺炎)、癌症的治疗。不少读者问,难道病*比细菌还难治疗吗?细菌为单细胞生物,由细胞壁(主要成分是肽聚糖)、细胞质膜、细胞质(含核糖体)、核质(双链DNA分子)及内含物等构成,(参见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