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性前列腺增生简介
良性前列腺增生(BPH)是引起中老年男性排尿障碍原因中最为常见的一种良性疾病。
组织学上BPH的发病率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加,最初通常发生在40岁以后,到60岁时大于50%,80岁时高达83%。与组织学表现相类似,随着年龄的增长,排尿困难等症状也随之增加。大约有50%组织学诊断BPH的男性有中度到重度下尿路症状。有研究表明似乎亚洲人较美洲人更易于产生中-重度BPH相关症状。
BPH引起的下尿路症状主要表现为储尿期症状、排尿期症状、排尿后症状及相关合并症。各种症状可先后出现或在整个病程中进行性发展。部分患者可以出现膀胱过度活动症(OAB)的表现,即一种以尿急症状为特征的症候群,常伴有尿频和夜尿症状,可伴或不伴有急迫性尿失禁。
治疗指南推荐
《良性前列腺增生诊断治疗指南》中指出BPH的治疗主要包括观察等待、药物治疗及外科治疗。治疗目的是减轻症状、改善生活质量、延缓疾病进展以及预防并发症发生。
治疗药物分类
治疗BPH的药物主要分为两大类:
1.α-受体阻滞剂通过降低前列腺和尿道平滑肌的张力及前列腺尿道的压力,改善梗阻症状。
α-受体阻滞剂目前分为三代,其中第一代是非选择性的α-受体阻滞剂如酚妥拉明,由于其不良反应较多,临床上已很少使用。第二代为选择性α1-受体阻滞剂,主要代表药物多沙唑嗪、阿呋唑嗪、特拉唑嗪等。虽然比第一代不良反应明显减少,但由于本类药物对α-受体亚型的选择性差,因此致使患者可能出现CVS(椎动脉型颈椎病)不良反应,使得该类药物的市场逐步萎缩。
坦洛新,又名坦索罗辛,是由日本安斯泰来研发的第三代高选择性的α1-受体阻滞剂。选择性高,仅对α1A-受体起作用,对尿道、膀胱颈及前列腺平滑肌中的α1A-受体具有高选择性阻断作用,松弛前列腺平滑肌,从而改善良性前列腺增生症所致的排尿困难等症状,服用后患者的CVS不良反应小很多。年FDA批准上市,年首次在中国上市,是目前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的一线用药。
日本Kissei制药公司研发的赛洛多辛,作为高选择性α1A-肾上腺素受体拮抗剂,与坦洛新相比,对改善下尿路症状群和良性前列腺增生患者有明显的优势,对尿道的选择性较坦洛辛高7.5倍,副作用更低,将来有可能成为其替代品种。
2.5α-还原酶抑制剂主要通过竞争性和选择性抑制5α-还原酶活性,从而抑制睾酮转化为低二氢睾酮水平,抑制前列腺增生,改善症状。
非那雄胺是5α-还原酶抑制剂的代表药物,由默沙东研发,年在美国上市。该药物也是目前前列腺增生的首选药,能够缩小增生的前列腺的体积,符合前列腺增生治疗的金标准,其安全性和有效性已得到了长期的临床验证。缺点主要是较α受体拮抗剂缓解症状很慢,下尿路症状改善不如α受体拮抗剂,但耐受性好,作用持久。长期以来5α-还原酶抑制剂一直是BPH治疗占统治地位的一线药物。
爱普列特为选择性的和非竞争性的类固醇Ⅱ型5a-还原酶抑制剂,用于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症,其作用机理是通过抑制睾酮转化为双氢睾酮而降低前列腺腺体内双氢睾酮的含量,导致增生的前列腺体萎缩。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