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11月11日,注定是载入史册的一天:天猫“双11”全球狂欢节成交额达到亿,而年是亿,今年只用13个小时就被突破。当然除了天猫,京东双11下单金额超过亿。“这个背后,体现了中国商业的进步,也体现了中国消费升及的需求,人们的生活方式有了巨大的变化。”阿里巴巴CEO张勇如是说。今年的双11全网总销售额达到.7元,产生包裹13.8亿个。很多人忧心忡忡:电商兴,实体商业会不会亡?
新零售概念的提出,给了线下实体门店一种希望:马云在布局线下商业,线下实体门店的春天应该会来了吧?实际上,实体门店根本没有大家想像的那么不堪:年,中国消费总额达到33万亿,而电商贡献率只有3万亿左右,实体门店还是主流。那么为什么我们实体店的老板们都觉得压力太大,业绩不好,甚至想过关门大吉呢?
中国的消费升级下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而我们的实体门店还在用老有办法面对新的需求,结果只能是徒劳无功。所以面对亿,实体门店该有所行动了。
一、从管理产品到管理客户
我们以前的商业管理,基本上是产品管理为主,所有的东西都是标准化的:标准化的门店形象、标准化的产品陈列、标准化的服务、标准化的话术,所有的消费者都是上帝,我们提供一致的全方位的服务。实际上,消费升级一个重要表现就是个性化的需求与依附于商品的情感需求。这是我们原来的商业运营模式无法满足的,我只需要一件上衣,且这个上衣是用来配我的裤子的,服务员跟在屁股后头不停的讲每一件商品的好处,听得心烦意乱,只得逃出门店。这是我们大多数门店的现状。
我们要把消费者进行分类,明确每一个消费者的真实需求,然后制定一对一的精准营销策略,这样才是互联网世界的“用户思维”的应用。我每三天去买一次熟食,但是我已经四天没有过去了,这是我收到了店员的一个信息,她和我讲我最喜欢的牛肉到了新货,欢迎我过去品尝,当然,为了表现出对我这个老客户的重视,店长表示他送我一段我经常购买的北京香肠。而对于我从来不感兴趣的烧鸡和鸡腿,我从来没有收到过他们这方面的推荐。
新零售是大数据的应用,只有做到了这一点,实体店的升级才不是纸上谈兵。
二、从制造产品到制造内容
我们的商业背后,都有制造企业,他们把产品生产出来,然后我们销售出去。但是,消费者面对的产品太多了,没有个性的产品消费者是不会有印象的,更谈不上喜欢。
杜蕾丝为什么成功?在他的产品,有太多的内容,这些内容容易理解,容易记忆,又很有内涵,所以消费者喜欢讨论它、传播它。小米、储橙等,都是好产品上有好内容。
没有内容的商业,进入不了消费者的视界。
三、从相信潮流到相信数据
我们以前看别人怎么干然后我们就怎么干,也就是拿来主义。这一招屡试不爽,所以我们发现我们抄来就会产生价值,但是现在不行了,消费者变化太快了,从产生兴趣到决策购买,更多个性化的因素。所以,现在应该是数据告诉我们门店,现在应该做什么,而不是别人在干什么,数据比我们自己更懂我们,也比消费者更懂消费者。
可惜的是,我们线下门店的从业者,很少有数据意识的,基本的客户资料都不全,更谈不上根据消费者的消费数据做出分析了。
四、现场的标准化到非现场地的个性化
门店是干什么?现在我们的门店起到展示的作用,也是成交的场所。所以我们的店员对于进入门店的消费者步步紧逼,生怕跑了生意,从不考虑用户的体验,很多时候是不光生意没有做成,还导致客人下定决心,这个店再也不来了。过度的营销和服务给消费者带来的压迫,而不是购物的愉悦。
门店是体验的场所,所有的服务都是相对标准化的,给客人更多的活动余地和轻松的感受。而在客人到现场之前或之后,所有的沟通和服务都是个性化的,让客人逐步明确他的需求,而在这种需求的指引下,客人到门店的体验是恰如想像的,这才是新零售,这也是为什么我们看很多茶店没有人,而茶店还没有倒闭的原因:针对每一个不同的客人,早在客人到店前就进行了营销,而不是把门店当成自选市场。
五、线上工具的线下应用
新零售当中,很重要提线上线下的高度融合。线上的工具,在线下门店要充分运用起来,比如引流、营销体验、服务个性化等等,最主要的还是“用户思维”和大数据技术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