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南京市举办了一场国际论坛,名字叫做“第二届国际森林城市大会”,为期两天。大会由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南京市人民政府和国际竹藤组织联合主办,来自11个国家的驻华大使和国内50个城市的参会代表参加会议。这11个国家,有喀麦隆、尼泊尔、乍得、刚果(布)、埃塞俄比亚、肯尼亚、缅甸、尼日利亚、东帝汶、汤加等国。嘿嘿,都是小兄弟。
于是就有人开始酸了,说,这算哪门子的国际论坛?都是政府花钱赚吆喝的吧,这些人都是专门请来捧场的托吧?政府举办这种国际论坛,纯粹属于白白的花了纳税人的钱,毫无意义。
确实,近年来,中国各个城市都热衷于举办各类国际论坛,有数据显示,仅年,中国举办了多场国际论坛,平均每天有1.5场国际论坛在同时召开。有这么多的人员要接待,要有专门的人员去负责,要占用交通、住宿等等社会资源,如果是掏钱请来的托,那花费就更大了。
但也有人说,不管怎么样,这些人的到来,肯定会产生旅游、购物等其他消费。另外这些人迎来送往的,相关的接待、会展举办等等公司肯定赚了。再者他们回去之后也能影响一大批人,我们的城市名气也得到了提升。
这件事说来说去,总归是有利有弊。那么,对于中国城市来说,举办国际论坛是利大于弊呢,还是弊大于利呢?
先亮明观点:举办国际论坛,利大于弊。虽然当前有一定的花费,是成长的代价。总的来看,有助于拉动经济增长,便于输出价值观和文化,更是国力强大的体现。
一、举办国际论坛,有助于拉动经济增长。
对于国际论坛带来的经济效益,有一个经济学名词,叫“会展经济”。指的是通过举办各种形式的会议和展览、展销,带来直接或间接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一种经济现象和经济行为。会展经济一般被认为是高收入、高赢利的行业。
会展经济具有很强的产业带动效应。举办会展活动,后向可以拉动建筑业、酒店业、餐饮业、通讯业、零售业、交通运输业等,前向可以拉动会展行业名片识别系统开发、展览会PDA系统开发和集群式通讯系统开发等业务,旁侧可以带动旅游业、市政建设、环保产业等。
会展经济具有强大的技术引导和展示效应。会展经济的发展及活动的举办,打开了世界交流的大门,产品和生产技术、管理经验甚至价值观可以在世界范围传递,从而为经济社会发展带来源源不断的动力。
会展经济还能够提供大量就业机会。会展活动的举办需要大量的劳动力作为支撑,并且在成功引进投资项目后还可以为当地提供大量就业机会。在美国,策划组织会展活动的相关产业提供了多万个岗位。
据专家测算,国际上展览业的产业带动系数大约为1:9,即展览场馆的收入如果是1,相关的产业收入则为9。
美国是举办国际会议极其多的国家,有这么一个数据:年,全美的国际会议拉动了亿美元的直接消费,亿美元的销售额。平均每个参会代表产生美元的开销,万的国际参会代表拉动亿美元的直接消费。
二、国际论坛的召开有助于输出文化和价值观
典型的比如说,著名的巴黎协定,是年签署的,事关全人类命运的气候变化协定。年11月,《巴黎协定》正式生效后,联合国气候大会组委会发布新闻公报,庆祝《巴黎协定》生效,强调这是人类历史上一个值得庆祝的日子,也是一个正视现实和面向未来的时刻,需要全世界坚定信念,完成使命。即使是美国,虽然一度退出该协定,但为时仅仅3个月后,就又重新加入。
人类历史上如此重要的一个协定,为什么光荣属于巴黎,而不属于别的城市呢?这背后代表的,可能正是西方在某一方面的价值观、某一方面的文化,为全人类所共识。
另外一个例子来自国内。年在杭州召开的G20峰会,诸多的中国元素,让世界媒体很是津津乐道了一段时间。
中国风的标识、国宴的餐具、无处不在的丝绸元素、经典的杭帮菜肴、张艺谋导演的文艺演出等等,都向参会的各国首脑展示了泱泱中华的悠久文化。
借举办有影响力的国际论坛,用心植入本国或者是本城市的文化象征,是世界各国的共同之举。
三、举办的国际论坛数量越多,体现了国力更加强大。
有人会问,难道一国举办国际论坛数量越多,国家就越强大?答案还真是的。
年的时候,国际大会与会议协会(ICCA)发布过一个年国际会议数量排名。按照这个排名,美国在过去20年里,一直是举办国际会议最多的国家。而欧洲是举办国际会议最多的大洲。
年全球共召开了场国际会议,其中欧洲举办了场,占比超过50%。美国一国就举办了场国际会议,排第二的德国举办了场。中国在这个榜单上排名第7,举办了场国际会议。
我们再看看全球举办国际论坛最多的、质量最高的两座城市。
法国巴黎,世界第一大会议中心。每年有近场国际会议在巴黎召开,已经连续多年在全球城市中排名第一。巴黎有5个大规模的国际会议中心,拥有高质量、高密度的交通网和住宿条件,能够满足几乎所有不同类型会议的要求。接下来的里斯本、柏林、巴塞罗那、马德里、维也纳,都是欧洲的著名城市。
美国纽约,全球第一城市,也是世界最强会议中心。虽然就国际会议举办的数量来说,不算太多,一年80-90场左右,但是作为全球第一城市,加上是联合国总部所在地,在纽约召开的国际会议质量都非常的高。纽约的一举一动,影响着全球的经济、金融、政治、时尚、教育和娱乐界。
巴黎和纽约,过去1-2年的形象有所崩塌,但无论如何,不可否认,还是西方文明的标杆,地球上无数人向往和憧憬的所在。这样的两座城市,成为世界最大和最强的会议中心,绝不是一种偶然,恰恰是国家强大和城市强大的体现。
这几年,中国举办国际论坛的数量正在增加。数据显示,中国是少数国际会议举办数量仍在增长的国家,年国际会议数量同比增加了7.4%。而在中国,北京以91场国际会议位列第一,上海87场紧随其后,到杭州就只有38场,成都33场,西安30场,南京、深圳、广州、厦门、武汉、大连、苏州、青岛分列第六至第十三,分别举办28、25、17、17、13、12、12、10场国际会议。
可以看出,中国城市举办国际论坛,刚刚起步,不管是在数量上,还是质量上,距离世界先进水平都还差得很远。
在国际上,衡量一个城市能不能跻身于国际知名城市行列,一个重要标志就是看城市召开国际会议和举办国际展览的数量和规模。一次成功的国际会议或展览不仅可以给举办城市带来相当可观的经济效益,更能带来无法估价的社会效益。
这几年,随着综合国力的迅速上升,以及国家发展的需要,中国陆续启动了多项世界级论坛:博鳌亚洲论坛、上海合作组织峰会、中非合作论坛、国际进口博览会,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中国扶贫国际论坛等等。这些论坛,有的是扩大国与国之间的合作,有的是输出标准和价值观。这些论坛,逐渐开始在国际上有了巨大的影响力,前来参会的人员越来越多,参会人员的级别越来越高。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成功举办高等级国际论坛的能力,也不是一天就能拥有的。在大多数的游戏中,主角要成长,都要从1级小号开始练,先打小怪兽,在成长过程中不断的打怪升级、升级打怪,直到有一天面对大BOSS,使出浑身解数打败BOSS,才能有全新的装备,迈向新的副本。
一个城市要有能力举办重量级的国际论坛,也离不开之前举办的一系列“小而美”的国际会议,通过这样的“打怪升级”,逐渐的补齐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短板,增加国际会议的举办经验,培育操办国际会议的公司和机构,最终通过一项重量级国际论坛的举办,打败“大BOSS”,一炮而红,成功的跻身国际知名城市行列。
所以,类似“第二届国际森林城市大会”这样的国际论坛,是城市成长道路上必须经过的“一个小小关卡”。这样的关卡,不仅不能少了,还应该适当的多一点,都是成长的代价啊。
量变引发质变,破茧终究成蝶。可以预料,随着中国国力的强大,加上与美国正面竞争越发激烈,这都需要掌握更多的国际话语权。因此,未来在中国举办的国际论坛,数量会越来越多,质量会越来越高。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们会输出北京协定、上海协定、广州标准、深圳标准等等。中国的各大城市,都需要围绕自身的优质产业和地缘优势,打造国际知名、权威的系列化论坛,拥有属于自己的国际舞台。
中国的世界级城市群,终将崛起于世界的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