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列腺炎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2019年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
TUhjnbcbe - 2025/4/8 20:10:00
北京最佳白癜风医院 http://www.pfzhiliao.com/
                            

年,全市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上海重要讲话精神,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共上海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当好新时代全国改革开放排头兵、创新发展先行者,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高质量发展,继续打好三大攻坚战,着力提升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全市经济社会延续了总体平稳、稳中有进、进中固稳的发展态势,改革开放全面深化,社会民生持续改善。

一、综合

初步核算,全年实现上海市生产总值(GDP).32亿元,比上年增长6.0%。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88亿元,下降5.0%;第二产业增加值.16亿元,增长0.5%;第三产业增加值.28亿元,增长8.2%。第三产业增加值占上海市生产总值的比重为72.7%,比上年提高1.8个百分点。按常住人口计算的上海市人均生产总值为15.73万元。

在上海市生产总值中,公有制经济增加值.67亿元,比上年增长6.1%;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64亿元,增长5.8%。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占上海市生产总值的比重为52.0%。

全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22亿元,比上年增长8.5%。其中,工业增加值.43亿元,增长3.3%;服务业增加值.79亿元,增长13.3%(见表1)。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上海市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6.1%,比上年提高0.4个百分点。

全年新设立各类市场主体43.15万户,比上年增长7.9%。其中,新设企业36.76万户,增长11.6%;新设个体工商户6.35万户,减少9.2%;新设农民专业合作社户,减少15.1%。日均新设企业户,增长12.0%。至年末,上海市共有各类市场主体.43万户,比上年末增长5.8%。其中,企业.77万户,增长6.5%;个体工商户48.59万户,增长2.9%;农民专业合作社1.07万户,减少2.4%。

全年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0亿元,比上年增长0.8%;非税收入占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比重为13.2%。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支出.28亿元,下降2.1%(见表2)。全年税务部门组织的税收收入完成.99亿元(不含关税及海关代征税),下降0.9%。

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比上年增长5.1%。其中,第二产业投资增长11.6%;非国有经济投资增长3.9%(见表3)。

以上年价格为,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为.5。其中,食品烟酒类价格指数为.0,居住类价格指数为.9,医疗保健类价格指数为.3(见表4);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为.4;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为98.8,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指数为98.7。

以上年12月价格为,新建商品住宅销售价格指数为.3,二手住宅销售价格指数为.3;以上年价格为,全年新建商品住宅销售价格指数为.0,二手住宅销售价格指数为99.7。

二、农业

全年全市实现农业总产值.74亿元,比上年下降4.8%。其中,种植业.48亿元,下降4.9%;林业18.06亿元,增长17.1%;牧业48.42亿元,下降17.5%;渔业53.89亿元,下降0.2%;农林牧渔专业及辅助性活动16.90亿元,增长9.6%。

全年全市农作物播种面积26.43万公顷,比上年减少7.4%。其中,粮食播种面积11.74万公顷,减少9.6%。粮食产量95.90万吨,比上年下降7.6%;生牛奶产量29.74万吨,下降11.1%;水产品产量32.47万吨,增长5.3%(见表5)。

至年末,全市有效期内绿色食品企业数共家,产品个,全年获证产量.78万吨,地产农产品绿色食品认证率达到20%;农产品地理标志14个。

至年末,全市累计建成市级蔬菜标准园家;纳入统计范围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其中市级农民合作社示范社家,国家级农民合作社示范社86家;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家,其中市级以上龙头企业88家,国家级龙头企业24家;经农业农村部门认定的家庭农场家,其中市级示范家庭农场76家。

三、工业和建筑业

全年实现工业增加值.68亿元,比上年增长0.4%。全年完成工业总产值.05亿元,下降0.3%。其中,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7亿元,下降0.3%。在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中,国有控股企业总产值.66亿元,增长1.3%。

全年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新能源、新能源汽车、新材料等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完成工业总产值.86亿元,比上年增长3.3%,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32.4%。

全年六个重点工业行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5亿元,比上年增长0.1%,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67.6%(见表6)。

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产品销售率为99.9%。全年燃料油产量吨,比上年增长84.0%;新能源汽车产量8.30万辆,增长29.6%;3D打印设备产量台,增长34.9%(见表7)。

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25亿元,比上年下降13.7%;实现税金总额.73亿元,下降8.1%。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亏损面为21.1%。

全年实现建筑业总产值.65亿元,比上年增长10.5%;房屋建筑施工面积.88万平方米,增长7.0%;竣工面积.95万平方米,增长16.0%。

四、批发和零售业

全年实现批发和零售业增加值.23亿元,比上年增长2.4%。

全年实现商品销售总额12.08万亿元,比上年增长1.1%。其中,批发销售额10.85万亿元,增长0.5%。

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7.21亿元,比上年增长6.5%(见表8)。其中,无店铺零售额.19亿元,增长13.0%。网上商店零售额.51亿元,增长15.8%,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14.1%。

全年完成电子商务交易额.10亿元,比上年增长14.7%。其中,B2B交易额.6亿元,增长7.8%,占电子商务交易额的比重为60.3%;网络购物交易额(含服务类交易).50亿元,增长27.0%,占电子商务交易额的比重为39.7%。

至年末,全市已开业城市商业综合体达家。其中,商场商业建筑面积10万平方米以上的有69家。全年全市城市商业综合体实现营业额亿元,比上年增长14.6%。

全年全市新集聚商业零售品牌首店家,其中全球首店及亚洲首店、全国首店及大陆首店、华东区域首店、全市首店占比分别为2%、22%、13%和63%。

五、交通、邮电和旅游

全年实现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44亿元,比上年增长3.6%。

全年各种运输方式完成货物运输量.51万吨,比上年增长2.1%。旅客发送量.84万人次,增长3.4%(见表9)。

全年上海港口货物吞吐量达到.32万吨,比上年下降1.4%;集装箱吞吐量.26万国际标准箱,增长3.1%。集装箱水水中转比例达48.3%,其中国际中转比例10.8%,分别比上年提高1.5和2.0个百分点。上海浦东、虹桥两大国际机场全年共起降航班78.5万架次,增长1.7%;进出港旅客达到.14万人次,增长3.5%。其中,国内航线进出港旅客.70万人次,增长4.2%;国际及地区航线进出港旅客.44万人次,增长2.3%。

全年上海港接待国际邮轮靠泊艘次。其中,以上海为母港的邮轮艘次。邮轮旅客吞吐量.35万人次,比上年下降31.2%。邮轮母港旅客吞吐量占95.6%。

有序推进10号线二期、14号线、15号线、18号线等4条地铁项目建设。至年末,全市轨道交通运营线路17条,长度达到.91公里,运营车站个。至年末,地面公交运营车辆达1.79万辆。其中,国V及以上和零排放公交车辆,占全部公交运营车辆的76.1%。公交运营线路达条,线网长度公里;运营出租车4.0万辆,客运量5.63亿人次。全年公共交通客运总量60.12亿人次,日均万人次,比上年增长2.7%。其中,轨道交通客运量38.84亿人次,增长4.7%;公共汽电车客运量20.85亿人次,下降0.8%。

至年末,全市拥有各类民用汽车.55万辆,比上年末增长12.2%。其中,私人汽车.90万辆,增长12.5%。

全年完成邮政业务总量.04亿元,比上年下降6.2%;电信业务总量.05亿元,增长56.7%。邮政业全年完成邮政函件业务4.57亿件、包裹业务.94万件、快递业务31.33亿件;快递业务收入.84亿元。

全年实现旅游产业增加值.43亿元,比上年增长7.6%。

至年末,全市已有星级宾馆家,旅行社家,A级旅游景区(点)个,红色旅游基地34个(见表10)。

全年接待国际旅游入境者.23万人次,比上年增长0.4%(见图1)。其中,入境外国人.12万人次,增长0.9%;港、澳、台同胞.11万人次,减少1.3%。在国际旅游入境者中,过夜旅游者.69万人次,减少1.0%。全年接待国内旅游者.51万人次,增长6.4%,其中外省市来沪旅游者.41万人次,增长6.0%。全年入境旅游外汇收入83.76亿美元,增长13.6%;国内旅游收入.30亿元,增长7.0%。

图~年国际旅游入境人数

六、金融业

全年实现金融业增加值.60亿元,比上年增长11.6%。

金融中心开放创新深入推进。全年持牌金融机构新增54家,“沪伦通”、沪深ETF期权及股指期权、长三角一体化ETF、天然橡胶期权等金融创新产品成功推出。

至年末,全市中外资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27亿元,比年初增加.94亿元;贷款余额.01亿元,比年初增加.84亿元(见表11)。

全年金融市场交易总额达到.31万亿元,比上年增长16.6%。上海证券交易所总成交额.48万亿元,增长7.1%。其中,股票成交额54.38万亿元,增长35.3%;债券成交额6.41万亿元,增长25.0%。全年通过上海证券市场股票筹资.33亿元,比上年减少15.8%;发行公司债86.49亿元,增长37.9%。至年末,上海证券市场上市证券只,比上年末增加只。其中,股票只,增加只。

全年上海期货交易所总成交金额.52万亿元,比上年增长19.3%。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总成交金额69.62万亿元,增长1.7倍。银行间市场总成交金额.31万亿元,增长15.2%。上海黄金交易所总成交金额14.38万亿元,增长33.2%。

全年保险公司原保险保费收入.01亿元,比上年增长22.4%。其中,财产险公司原保险保费收入.39亿元,增长10.5%;人身险公司原保险保费收入.62亿元,增长30.7%。全年保险赔付支出.90亿元,增长12.6%。其中,财产险业务原保险赔款支出.12亿元,增长12.7%;寿险业务原保险给付.15亿元,增长8.3%;健康险业务原保险赔款给付.77亿元,增长22.6%;意外险业务原保险赔款支出22.87亿元,增长15.5%。

七、对外经济

全年上海口岸货物进出口总额.90亿元,比上年下降1.2%,继续位居世界城市首位。其中,进口.00亿元,下降2.6%;出口.90亿元,下降0.2%。全年上海关区货物进出口总额.78亿元,比上年下降0.9%。其中,进口.24亿元,下降2.8%;出口.54亿元,增长0.4%。

全年上海市货物进出口总额.82亿元,比上年增长0.1%。其中,进口.91亿元,下降0.1%;出口.91亿元,增长0.4%(见表12)。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占全市比重为41.2%。按市场分,对欧盟进口.14亿元,增长5.8%;出口.55亿元,下降2.6%;对美国进口.37亿元,下降10.3%;出口.71亿元,下降10.9%;对东盟进口.38亿元,增长14.5%;出口.00亿元,增长6.7%;对日本进口.38亿元,下降1.1%;出口.95亿元,下降4.2%(见表13)。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重要节点城市货物贸易额占全市比重达到22.4%。

全年新设外商直接投资项目项,比上年增长21.5%;合同金额.53亿美元,增长7.1%;全年外商直接投资实际到位金额.48亿美元,增长10.1%。全年制造业外商直接投资实际到位金额17.12亿美元,下降2.0%,占全市实际利用外资比重为9.0%;第三产业外商直接投资实际到位金额.86亿美元,增长11.6%,占比为90.7%。“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沪投资合同金额占全市比重达8.2%。至年末,在上海投资的国家和地区达个,在上海落户的跨国公司地区总部累计达到家。其中,亚太区总部家;外资研发中心家。年内新增跨国公司地区总部50家。其中,亚太区总部28家;外资研发中心20家。

全年备案和核准对外直接投资项目项,比上年增长6.7%;对外直接投资中方投资额.94亿美元,下降17.1%。签订对外承包工程合同金额.44亿美元,增长5.4%;实际完成营业额94.01亿美元,增长24.7%;派出人员9人次,增长5.3%。对外劳务合作派出人员43人次,增长.3%。

全年全市共举办各类展会及活动3个,总面积.67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3.3%。其中,举办国际展个,展览面积1.65万平方米,增长7%;举办国内展个,展览面积.71万平方米,增长7.2%;举办活动个,活动面积.31万平方米,下降24.8%。

成功举办第二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共有个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参会,多家企业参展,展览总面积达36万平方米,比首届增加6万平方米。按一年计累计意向成交.3亿美元,比首届增长23%。

八、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

上海自贸试验区临港新片区正式设立,落实国务院批准的总体方案,出台管理办法,完善体制机制,制定实施特殊支持政策,推动重大改革优先在新片区试点、重大项目优先在新片区布局、重大政策优先在新片区适用。新片区新设企业家,签约重点项目个、总投资.9亿元。

投资环境进一步优化。市场准入管理新体制不断完善。《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年版)》正式印发实施,共列入事项项,相比年版减少了20项,放开一批有含金量的措施,移出部分不符合清单定位的措施,持续推动缩短负面清单长度。服务“一带一路”的桥头堡作用持续发挥。目前,浦东企业在新加坡、捷克等32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投资近个项目,中方投资额达74.2亿美元。

金融市场体系日益完备。自由贸易账户功能不断拓展,实现本外币一体化管理,成为境外融资、结售汇便利化等许多重要金融改革的基础。截止12月底,累计开立FT账户13.1万个,全年跨境人民币结算总额38亿元,比上年增长49.4%,占全市39.0%;跨境人民币境外借款总额42.63亿元,增长6.9倍。

政务服务更加高效透明。商事登记制度改革不断深化,在超市、药店、便利店等14个行业全覆盖实现“一业一证”改革,平均办理时间缩短约90%。注重放管结合,建立健全事中事后监管机制,加强协同监管、集约监管、信用监管,目前发出《行业综合许可证》40张,确保行业健康发展。

九、城市基础设施和房地产

全年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比上年下降2.6%。其中,电力建设投资下降21.2%;交通运输投资下降13.5%;公用事业投资下降14.6%;邮电通信投资增长33.9%;市政建设投资增长23.9%(见表15)。

至年末,全市公交专用道路长度.8公里。完成黄浦江两岸45公里岸线景观灯光提升改造。完成.5公里架空线入地及合杆整治。完成.3公里燃气隐患管网改造及15.8万户立管改造。

全市自来水供水能力为0万立方米/日,与上年持平。全年供水总量为29.79亿立方米,比上年下降2.5%;售水总量为23.99亿立方米,下降1.5%。其中,工业用水量、生活用水量分别为4.04亿立方米、19.95亿立方米,分别下降6.7%和0.4%。全年全市用电量.58亿千瓦时,增长0.1%(见表16)。至年末,全市家庭液化气用户万户,下降10.3%;家庭天然气用户万户,增长4.8%。

全年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额比上年增长4.9%。其中,住宅投资增长4.1%;办公楼投资下降0.5%;商业营业用房投资下降0.9%。商品房施工面积.97万平方米,增长0.9%;竣工面积.67万平方米,下降14.3%。商品房销售面积.34万平方米,下降4.0%。其中,住宅销售面积.70万平方米,增长1.5%。全年商品房销售额.82亿元,增长9.5%。其中,住宅销售额.16亿元,增长15.4%。全年二手存量房买卖登记面积.00万平方米,增长36%。

大力推进旧区改造,完成中心城区成片二级旧里以下房屋改造55.3万平方米、受益居民2.9万户;完成万平方米三类旧住房综合改造,受益居民约20万户;完成万平方米各类里弄房屋修缮改造;完成幢既有多层住宅加装电梯计划立项,挽弓运行台。新建和转化租赁房源10.1万套,新增代理经租房源12.8万套。全年新增供应各类保障房6.3万套。

十、城市信息化

全年实现信息产业增加值.60亿元,比上年增长10.1%。其中,信息服务业增加值.12亿元,增长15%。

至年末,千兆接入能力覆盖家庭数达到万户,比上年末增加59万户。光纤到户能力覆盖家庭数达万户,比上年末增加3万户。家庭宽带用户平均接入带宽达M,比上年末增加42M。4G用户数达万户,比上年末增加万户。城域网出口带宽GB,比上年末增加GB;互联网国际出口带宽GB,比上年末增加3GB。IPTV用户数达万户,比上年末增加万户。全国首次跨省5G视频通话实现互联,年内完成建设72个5G宏基站,14个5G室内小站,实现5G网络中心城区和郊区重点区域全覆盖。以行业示范应用带动5G产业链、业务链、创新链融合发展,在智能制造、健康医疗、智慧教育等十大领域推进项5G应用项目。加快部署新型城域物联专网,至年末,智能传感终端累计超过50万个。

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实现新突破。“一网通办”总门户接入事项达到1个,线上办事万件。审批事项提交材料和办理时限分别平均减少52.9%和59.8%,全市通办事项和业务流程再造事项分别新增个和个。

十一、教育和科学技术

至学年末,全市共有普通高等学校64所,普通中等学校所,普通小学所,特殊教育学校31所。普通高等学校在校生数有所增加,毕业生数有所减少(见表17)。全市共有49家机构培养研究生,全年招收全日制研究生5.60万人,在校全日制研究生16.49万人,毕业全日制研究生4.52万人。九年义务教育入学率保持在99.9%以上,高中阶段新生入学率达99.7%。

至学年末,全市共有民办普通高校19所,在校学生11.62万人;民办普通中学所,在校学生8.68万人;民办小学所,在校学生10.56万人。全市共有成人中高等学历教育学校24所,成人职业技术培训机构所,老年教育机构所。全市共有校外教育机构23所。其中,青少年活动中心(含少年宫)19所,少年科技站3所,少年之家1所。

全年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约亿元。全市科技小巨人和小巨人培育企业共5家,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家。年内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家,有效期内高新技术企业数累计达家。全年共落实高新技术企业减免所得税额.24亿元,享受企业数3家。落实技术先进型企业减免所得税额6.60亿元,享受企业数家。全年共认定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项,比上年增长25.3%,认定数量创历史新高。其中,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先进制造与自动化等重点领域项目占86.0%。至年末,共认定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项。

全年专利申请量17.36万件,比上年增长15.5%。其中,发明专利7.14万件,增长13.8%;实用新型专利8.06万件,增长15.9%;外观设计专利2.16万件,增长20.5%。全年专利授权量为10.06万件,比上年增长8.8%。其中,发明专利2.27万件,增长6.6%;实用新型专利6.16万件,增长10.9%;外观设计专利1.62万件,增长4.3%。全年PCT国际专利申请量为0.32万件,比上年增长28.0%。至年末,全市有效发明专利达12.98万件,比上年增长12.9%,有效发明专利五年以上维持率为80.9%,位于全国第三;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达53.5件,增长12.7%。

全年商标申请量为43.88件,比上年增长7.3%,位于全国第六;商标注册量为36.10万件,同比增长23.8%,位于全国第六。至年末,商标有效注册量达.26万件,增长28.1%,位于全国第五;商标活跃度(每新增1户市场主体同时新增注册商标)达到0.84件,增长15.1%;商标集聚度(每万户市场主体等的平均有效注册商标拥有量)达到件,增长21.3%。全年经认定登记的各类技术交易合同件,比上年增长67.9%;合同金额.21亿元,增长16.8%。

科创板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成功开板运行,受理家企业上市申请,70家企业成功上市,筹资额达到亿元。

长三角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正式开通,集聚了家服务机构35台(套)大型科学仪器设施。

十二、文化、卫生和体育

年内成功举办第十二届中国艺术节、第二十二届国际电影节等重大文化活动。第二十一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推出7大板块余项活动,42台96场参演剧目中全球首演7台、亚洲首演6台、上海原创8台;余个演艺项目达成交易意向。

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率先基本建成。“文化进地铁”推出19列地铁文化列车、20余场文化长廊、场音乐角演出;“文化进机场”在浦东和虹桥机场艺术馆推出4场展览。深化“建筑可阅读”等品牌,黄浦、静安等6个中心城区开放历史建筑1处,设置建筑

1
查看完整版本: 2019年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