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日,对于“今年五六月份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有所回落”的情况,发改委指出,综合服务消费和实物消费总体情况看,我国消费仍然保持比较合理的增长速度。增速之所以有所回落,主要还是受到了一些政策性和季节性因素的影响,住房销售增速回落,也带动了住房相关消费的增长放缓。
今年上半年,我国消费运行总的来看还是平稳的,消费结构持续优化,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进一步提高,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8万亿元,同比增长了9.4%,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78.5%,比上年同期提高了14.2个百分点,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拉动力。
但是,但就增速来说,全国5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幅继续放缓,增速创下过去十五年来的新低。与此同时,互联网零售额增幅仍保持30%,但增幅亦较上月有所下降。中国5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8.5%,低于预期值9.6%和前值9.4%。其中,限额以上单位消费品零售额亿元,增长5.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8.5%的增幅,也创下了年5月以来的最低水平。中国1至5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9.5%,预期9.7%,前值9.7%。其中,限额以上单位消费品零售额亿元,增长7.8%。
从年开始,我国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速出现了趋势性下行,最新数据显示,年上半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累计同比增速6.4%,比年全年下降0.8%。二是居民消费收入比低且仍在下降。当前我国城镇居民消费收入比仅67%,在全球主要国家中相对较低,且近年来消费收入比仍在持续下降,意味着单位收入中用于消费的比例在不断降低。
这几天,有一篇文章在网上刷屏,题目是《住在万的房子里,过着月薪的生活!》。这里的万和元,都不是具体的数字,而是一种比喻——坐拥一笔高价值资产,却只能过最普通、甚至是只能满足基本温饱的生活。那什么人会拥有这么高价值的房产,却过着如此清贫的生活呢?因为有房子,所以坐拥高资产;因为收入低,所以活得很草根。跟土著不同,更多住在万房产里的人群其实是高负债群体——他们可能月收入高达3万,但因为贷款买了房,不得不把大部分收入用于按揭月供,只留下极少的钱用于日常生活,外表看光鲜亮丽、被人称作中产阶级,实则过得像个屌丝。
随着拼多多上市,其售卖假货、山寨产品的各种质疑声也纷至沓来,除了假货问题,像“小米视界”、“三星视听”等大打擦边球的产品堂而皇之地在其平台上销售,也引发了拼多多纵容山寨产品的质疑。对于外界的强烈质疑,拼多多方面回应称假货是中国存在的社会问题,“让3岁的拼多多承担不公平”。对于平台上假货数量的争议,黄峥认为,从销售比例上看,能够被定义为假货的量要远低于很多媒体的想象。
抛开山寨产品是不是假货我们暂且不说,拼多多的大行其道,其实也隐含了一个许多人不愿承认的现实,就是消费降级,大众消费水平实际在不同程度上下降。这样说可能很多人不愿意听,但确实是不少人的现实。那么,如何抑制可能出现的消费降级苗头?可能只有两条路:
其一,降低房价,降低房地产消费在居民消费中的比重。
国信证券的研报认为,房贷对居民消费的挤出效应越发突出。当前中国城镇居民消费收入比在67%,而美国居民的消费支出比在93%,两者相差有约25%,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么大的缺口?仅仅是两国居民消费理念的差异所致,还是背后有更深层次的客观经济原因?在储蓄以外,一定有其他“非消费支出”对“消费支出”产生了挤出效应,这个“非消费支出”就是房贷,它对居民消费的挤出效应越来越突出。居民房贷支出占收入的比重有多少?这个数字没有直接的统计公布。我们根据人民银行的金融机构信贷收支表估算,当前居民利息支出占可支配收入的比重大概在7%左右,居民债务偿还(利息+本金,按1比1假设)占可支配收入的比重大概在14%左右。14%的收入用于偿还债务意味着什么?一是14%这个绝对数字非常不低,如前所述中美居民消费收入比缺口大概在25%,14%的债务偿还支出可以解释这里面超过一半。二是从趋势上看我国居民债务偿还占可支配收入的比重在不断上升。三是考虑到房贷分布非常不均衡的结构性特征,预计实际有房贷居民的债务偿还占可支配收入比重要远远大于这个数字。
对于这种情况,需要坚决遏制房价上涨,要不然消费也起不来。7月31日,关于楼市的严厉表态就来了。原文是“下决心解决好房地产市场问题,坚持因城施策,促进供求平衡,合理引导预期,整治市场秩序,坚决遏制房价上涨。加快建立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长效机制”。坚决遏制房价上涨的表态是第一次,还有一句是下决心解决好房地产市场问题,对房地产市场的政策信号再明显不过。
值得特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