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国家?
在我国互联网上,最有话题性的外国,除了美国就是印度了。
一方面,是因为距离近,难以避免地要频繁接触;另一方面,“三哥”确实经常干出一些匪夷所思的事情。
火车上、摩托车上一言不合就“开挂”,三天两头丢飞机,喝牛尿抗病毒……看似印度每天都在不自量力地为世界提供欢乐。
但具体到对印度的评价,网友们似乎又分裂为两派:
一派觉得印度脏乱差,经济还处于工业落后的小作坊状态。
一派是“印吹”,高呼印度科技即将崛起,分分钟赶中超美。
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认知分裂?这是因为,大家都是孤立地从单一剖面看待印度。
我们来举个例子。
印度人在跨国企业高管中占比很高,这在某些方面确实展现了印度教育的成功。
但这对于推动印度发展的作用,其实并不大,因为这些高管要么移民,要么成了国际公民,逐渐和印度脱离关系,既不会为印度带去就业和税收,也不会建立技术和产业体系。
而反过来,当初印度为了培养精英投入的资源,大部分打了水漂,为欧美做了嫁衣。
不过,这并不是印度一个国家的问题,而是第三世界国家的普遍问题——拉美、中东、俄罗斯、东欧被抽走了大量资本,印度被抽走了大量人才,使得他们本国陷入了资本和人才不足的状况,难以进入现代化的正循环。
但是,印度可能是这个世界上除中国以外,唯一一个有能力建立重工业体系的第三世界国家。
为什么这么说?我们通过四个方面来理解一下印度。
2
印度的现代化之路
对人口规模与发展复杂性的理解
中印都是人口大国,这就导致了国家内部的巨大割裂性和复杂性。
如果只看中国最好的城市、最强的企业和最优秀的人才,肯定是先进发达国家水平,但中国也有贫穷和落后的地方。
印度也类似。
对于这样的国家,人均GDP就是一个失真的指标,钢产量、水泥产量、发电量、受教育人口规模、本币零售总额等指标更适合用来理解发展情况。
因为总量决定产业发展的可能性,本币才能反映本土实体的变化。
从这些指标上看,印度无论是绝对值还是发展趋势,都优于大部分第三世界国家。
2
对教育和人口素质的理解
中国和德国、日本一样,使用的是普鲁士教育体系,强力普及公立义务教育,讲究量化考核,可以稳定提高全民素质,特别适合推动大规模工业化,但对于顶级人才的差异化培养弱一些,美国在上世纪60年代以前也是这样教育模式。
印度则和现在的美国一样,基础教育比较顺从人性、放任自由,导致普通国民的科学文化素养比较差,但是重视对顶级人才的筛选和培养。他们的顶级人才和普通国民之间的差别,简直像跨了个物种。
但目前印度还未工业化,这样的教育体系会导致两个问题:一个是部分顶级人才流失到他国,一个是留下来的顶级人才因为缺少工业人口支撑,大多去做金融业和外包服务业,反过来使第二产业更难获取资本和人才。
3
对宗教和社会结构的理解
很多人认为印度的宗教和种姓问题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阻碍,但其实这是个误解。
文化和观念从属于物质和经济,只要工业和经济能推进,这个问题会自己过去,所以莫迪甚至还一定程度上利用了宗教来推动经济改革。
4
工业体系和现代化路径
完整的现代化路径是:重工业—轻工业—商业—服务业。
二战之后崛起的主要国家里,完整地走了这个路线的只有中国和韩国。但这个路径很难走,因为起步的重工业是资本密集型产业,还带有一定的技术密集型特点,资本原始积累极其难完成,只有对自己下狠手,个中辛苦,只有那个年代的人最清楚。
很多后进国家不敢走这个路径,比如泰国和越南,他们的做法是,先从轻工业入手,提供劳动力,再等待接收先进国家的产业转移,走依附型经济,但这对于中、印这种大国不现实。
印度目前勉强比较独立地把自己的电力、钢铁、能源、基础化工和水泥等重工业搭建了起来,先不去吐槽他们的质量,有和没有就是彻底的路线差异。
综合以上这些对比,可以说,印度是在中国以外的第三世界当中,唯一一个走在一条方向大体正确的现代化道路上的国家,是个可畏的对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