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列腺炎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梁书民丨新技术变革下的我国城乡融合发展前
TUhjnbcbe - 2024/10/12 16:47:00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也经历着百年未有的科技大发展。新技术变革正在重塑我国的经济格局、治理机制,同样亦对城乡融合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对此,应深入分析当前新技术变革的特点和我国城乡融合的现状,运用新技术,因地制宜促进农村产业发展,合理规划和布局乡村、城镇和城市,加快城乡融合发展。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梁书民认为,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和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我国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取得重大进展、城乡基础设施统筹规划和多元投入机制逐步完善、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不断提高,但同时面临逆城镇化、乡村企业有待继续壮大、农民增收机制有待完善等问题。数字化时代,应在充分有效利用新技术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涉农法律制度建设,合理规划和布局乡村和城镇,因地制宜促进农村产业发展,推进新时代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

如何运用新技术加快推进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

1

利用遥感、卫星定位等现代技术以及税收大数据管理等新方式,加快土地制度和户籍管理制度改革步伐,将实施优惠税收的措施应用于农村地区,健全城乡融合发展政策体系和体制机制。

2

基于人口统计大数据和地理信息系统等,按照行政区划、商业、交通分布情况和城镇体系发展规律,科学规划城乡空间布局,促进城乡公共设施联动和城乡融合发展。

3

合理运用云计算、传感技术、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以及农村经济和产业发展的大数据,因地制宜促进农村产业发展。

4

将高新技术和新能源新材料大量应用于农业生产和农村生活,不断提高农业农村现代化水平,高水平提升农民生活质量。

5

取消各种政策限制,促进人口、城乡要素的自由流动;利用大数据合理规划大城市商业体系,推进智慧城市建设,促进大城市和城市群高质量发展。

更多精彩观点

01

当前新技术变革的特点和

我国城乡融合的现状

充分了解新技术变革的特点和我国城乡融合的现状,把握好我国城乡融合发展的优势和劣势、机遇和挑战,方能为我国选择利用新技术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的合适途径,提供参考数据和决策依据。

当前新技术变革的特点

首先,新技术革命是技术集群的突破和崛起。新技术变革是第三次技术革命的延续,也称为新技术革命或新一轮技术革命,是以新型信息通信技术为核心,以新能源技术为动力支撑,以新型制造技术为标志,在生物、交通、新材料等多方面取得突破的技术创新集群。

其次,新技术革命是技术、产业和经济的一体化变革和发展。技术革命是产业革命的先导,技术创新是推动经济周期性变化的主要因素。目前,新技术应用于衣、食、住、行、用,文、体、娱、育、康等各方面,覆盖农业、建筑业、制造业、商业服务业等各行业,改进了生产组织,降低了资本循环的成本,缩短了资本的总周转时间,实现速度更快、成本更低的大规模定制生产。新技术推广应用在新基础设施建设中,主要包括5G基站、特高压、城际高速铁路、城市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八大领域,同城乡融合发展均紧密相关。

最后,新技术革命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形成了以数字经济为标志的新的经济形态。以中国零售业为例,其经历了杂货店、商场超市、电子商业的演进。目前,全渠道零售、全场景服务成为零售业发展的方向,国内的互联网巨头纷纷加入新零售战场,线上线下融合,云联网与传统业态协同发展。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区块链、机器人、无人机、自动化分拣等技术逐渐应用于零售业,零售业支付方式、获客方式的革命使零售业从实体商业转为全渠道的运营。

当前我国城乡融合的现状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融合发展历程大致为:~年农产品集市贸易实现城乡之间经济贸易互通;~年乡镇企业异军突起迅速发展;~年工业反哺农业,城乡统筹发展;年以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国城乡融合发展现状,可以透过SWOT模式进行深入分析。

目前,我国城乡融合发展的优势(S)有:(1)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取得重大进展,户籍制度改革持续深化,农业转移人口进城落户的门槛不断降低、通道逐步拓宽。(2)中国城乡化发展是数次产业革命的叠加,农业新技术和农业规模化经营不断发展,城镇化速度快于英国、美国和日本。(3)大都市圈正在走向成熟,为新技术应用于城乡融合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和发展经验,也为国内经济循环提供广阔的市场。(4)乡镇企业快速发展促进了前期城镇化,当前城乡融合通过资本下乡发展中小企业可以再一次大量转移农村劳动力。(5)正在探索并逐步完善城乡基础设施统筹规划和多元投入机制,城乡一体化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显著成效,以乡村公路为主的农村交通基础设施得到改善,手机和互联网覆盖多数农村地区,农村电商打破了“农产品难卖”的魔咒,城市、小城镇和乡村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程度正在提高,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很大改善。(6)城乡一体的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机制逐步建立,统一的城乡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制度逐步建立,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向着制度接轨、质量均衡、水平均等方向迈出了一大步。

我国城乡融合发展仍存在制度短板和薄弱环节,劣势(W)有:(1)农户经营规模小,农业规模化经营发展缓慢,不利于新技术的推广应用。(2)过分鼓励发展新业态,盲目限制传统业态,就会破坏产业内部的自由竞争环境,可能使新旧业态不能平稳过渡,经济增长放缓。(3)长期以出口导向推进城镇化,形成国际循环发达而国内循环较弱,在发达国家纷纷实施再工业化战略下,经济增长受国际经济波动的影响逐步加大。(4)城乡二元的户籍壁垒依然存在,造成城乡要素流动存在障碍,要素市场改革明显滞后,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尚未建立,严重制约城乡融合发展水平的提升。(5)城乡金融资源和金融机构配置分布严重失衡,导致人才、土地、资金等要素更多地单向流入城市,农村资金外流严重,还未建立起城市资本适度合理进入农村土地市场的机制,乡村发展缺乏要素支撑。(6)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尚不健全,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和组织体系还不完善,农业的产业链短、附加值低、竞争力弱,农产品的阶段性供过于求和供给不足并存,供给质量和效益都亟待提高;城乡公共资源配置不合理,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发展不均衡。(7)地方土地财政刺激了城市蔓延扩张,造成土地城镇化速度显著快于人口城镇化速度。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土地流转、农业规模化经营、农业新技术的发展产生了更多农业剩余劳动力,在经济增长速度放缓情况下,农民工失业或隐性失业现象日趋严重。

我国城乡融合发展的机遇(O)在于:(1)国家推行乡村振兴战略,政策倾斜力度大,资金投入有保障,为城乡融合发展提供了政策保障和战略机遇。(2)政府最近提出的国际国内双循环政策,以大力发展国内经济循环为经济增长的突破口,大力开发国内消费市场,有利于发掘乡村消费市场。(3)当前城镇化水平仍然较低,工业化发展潜力大,广大农村为新技术推广应用提供广阔市场和发展空间,在世界性经济下行危机下能够保持相对高速增长。中国新技术推广可以充分发挥后发优势在农村发展第一、第二、第三产业,通过引进、吸收、改造和超越四个阶段渐进式发展,实现从“跟跑”到“领跑”的转变。(4)制造业结构和布局调整为城乡融合发展提供了契机,通过产业梯度转移,利用低地租优势在农村地区建设分厂和零部件生产车间,有利于实现工业向农村地区扩散,增加非农就业。(5)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取得新突破,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农村宅基地“三权分置”制度确立,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制度正在试点推广,土地流转制度的完善有利于加速城乡融合发展。

挑战(T)在于:(1)我国人口众多,公共服务水平不均衡,服务质量有待提高,城乡差别和地区差别大。(2)我国正处于城镇化快速发展中后期,逆城镇化还未到来,大城市多处于郊区化时期,中小城市新兴产业薄弱,农村产业化发展滞后,对农村带动力不足。(3)整体经济下行和大量农民工流入城市增加了城市人口的就业压力。(4)土地制度改革步伐决定着市民返乡置业的意愿和城乡融合发展速度,农村承包地和宅基地“三权分置”、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制度需在法律保障下进一步完善和推广。(5)乡村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的税收优惠政策的吸引力仍不够大,乡村企业税收政策需要有同经济特区相当或出台更加优惠的税收政策。(6)农民增收长效机制有待完善,虽然城乡居民收入比近几年的缩小幅度逐渐收窄,但农民持续增收仍面临较大的挑战。

02

运用新技术加快城乡融合发展的对策建议

利用信息技术加强涉农法律制度建设

信息技术提供的人口、经济、税收、土地利用、地籍管理等大数据可以有效克服法律的滞后性,使法律制度运行的精确性、时效性、执行效率均大大提高。比如,在土地利用和地籍管理制度建设中应用高精度遥感技术和北斗卫星定位系统,有利于加快土地制度和户籍管理制度改革步伐,便利农民进城落户和市民返乡置业,实现城乡人口自由双向流动。另外,农民进城镇落户则需要进一步解决社会保障问题。光靠出租出售宅基地资格权和农用地承包权只能部分解决农民社会保障问题,主要还得依靠建立和完善农民养老保障制度来解决。

利用税收大数据和税收信息管理新技术将实施优惠税收的特区措施应用于农村地区。改革开放初期,我国采取优惠税收政策促进经济特区发展是可以效仿的成功案例;日本对农户采取优惠税收制度,涉及农地出售、出租、所有、购取和承租五大类,也值得参考借鉴。因此,建议设立县城、建制镇、中心村三级产业园,采取优惠的税收政策吸引外来企业和本地创业者投资,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利用信息技术合理规划和布局乡村和城镇

在行政区划管理中应用人口统计大数据和地理信息系统,按照行政区划、商业、交通分布情况和城镇体系发展规律,以宜居宜业城镇为目标设立城乡融合建设规范,集中建设县城、建制镇、乡政府或中心村,发挥居民点的规模效益,提高乡村振兴基础设施的利用效率,形成城乡融合规模梯度连续体。县城和建制镇以下以建设乡政府和中心村为重点,将产业发达、基础设施完善的乡政府和中心村居民作为城镇人口进行统计。这样在人口统计上扩大了城镇人口统计口径,同时县城、建制镇、乡政府和中心村的人口变化也可以作为监测城乡融合进度的指标。

另外,城镇规划应注重土地集约开发和建设低密度社区,如设立容积率低限和高限,建设自行车专用道和步行道,合理规划立体停车场,大量使用立体停车设备,建设郊野公园,同步规划市民菜园。人口、土地、融资、物流、环境保护等大数据可率先应用于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建设,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直接入市,引导工商资本入乡发展,促进城乡公共设施联动和城乡融合发展。

应用高新技术因地制宜促进农村产业发展

新技术在农村产业发展中的广泛应用,是促进农业现代化和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途径。当前我国农业生产技术创新主要有:高效节水灌溉和水肥一体化智能灌溉,测土配方施肥,水肥一体化滴灌,基于云计算和传感技术的智慧农业等。这些新技术正在我国推广,农业机械化率逐年提升,耕地灌溉率已超过50%;优良农作物品种和栽培方式已普及;在农业生产和农产品加工业应用生产型机器人和自动化机械,如使用无人机喷洒农药、利用GPS定位精准施肥、利用激光平整土地等;在乡村旅游小镇和休闲观光农业区建设5G基站、智能高效停车场、电动汽车充电桩和电池更换站,运用北斗卫星定位加强旅游业管理等。

农业现代化、农民非农化、农业规模化是农民增收的主要途径。运用农村经济和产业大数据等新技术调整种植结构和产业结构是农民增收的具体措施和实现途径;而判断新技术推广成败的标准是劳动生产率和土地生产率能否得到有效提高,农民收入是否明显增加。如我国南方丘陵地区农村不适宜推广大型农业机械,而适宜发展劳动密集型果园茶园;新疆适宜推广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发展棉花和干果等轻质农产品;康养社区适宜应用服务型机器人等高新技术产品从事救援、监护、医疗、养老、康复、助残等工作。

在城乡融合中充分发挥新旧业态的优势

创造自由竞争环境,使新旧业态共生共存,共同促进农村经济繁荣发展。就新业态而言,应将高新技术和新能源新材料大量应用于农业生产和农村生活,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创意农业、观光农业、康养小镇等新业态;利用现代农业技术促进农业发展,如推广智能温室大棚、水肥一体化滴灌、现代化苗圃、食用菌工厂、网箱养鱼、工厂化养畜等。

就传统业态而言,传统手工业如土法酿酒、卤水豆腐、土法榨油和工艺品等具有重要的文化传承意义,应作为文化遗产加以保护;乡村集市和庙会、城镇大型农贸市场和购物中心是城乡融合发展和经济繁荣的标志,是网购这一新业态无法取代的,应得到传承和发展。农村产业发展主要依靠资源与区位优势,应充分发挥农村地区资源与区位优势承接城市传统制造业转移,增加非农就业人口。如将农业机械装备制造业布局在农村地区或在农村地区设分厂和装配、修理车间,有利于更好地适应当地的自然条件和掌握农民对农机的需求,推动农业机械技术革新和农产品加工业发展。

取消各种政策限制促进大城市和城市群发展

我国仍处于城镇化快速发展期,人口、城乡要素自由流动是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和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途径。国内外城镇化发展实践表明,大城市土地利用效率最高,吸纳非农就业效果最佳。当前信息技术发达,城郊轻轨和城际高铁不断延伸,正是大城市向郊区扩容和城市群发展的黄金时期。

应运用大数据挖掘国内国际各级消费市场,推动国内消费升级,将人口众多的人均资源劣势转化为巨大的消费优势,提升国内大循环的效率和质量;开展智能停车管理和修建立体停车设备以解决大城市交通拥堵问题,为大城市扩容;利用大数据合理规划大城市商业体系,形成线上线下优势互补、竞争共存的态势,促进商业繁荣,为大城市大量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条件。

文章来源:《学术前沿》杂志年4月(上)

原文标题:新技术变革下的我国城乡融合发展前瞻(

1
查看完整版本: 梁书民丨新技术变革下的我国城乡融合发展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