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目前有将近成家杂货店。它们一般以个体户的形式存在,其经营者很少考究自己的店面装修,甚至也从不研究零售技巧,只是凭借本能进行商品买卖。
一项调查显示,中国以连锁化、规模化经营的零售企业只占传统零售市场份额的13%,其他个体零售终端占到了87%的市场份额。经过十多年的攻城略地,你争我斗,在规模化零售企业格局趋于稳定的情况下,一场围绕这占比87%的单体零售终端的战争才刚刚展开。
据一系列的数据中显示,目前我国能够识别的便利店共有20万家,而杂货店的数量已经达到了多万家。但杂货店的特点在于:分布极其广泛,彼此之间相互独立,虽然存量巨大,但单店盈利能力极弱。因此,一块可能爆发出无限增量的蛋糕,却长期游离在主流视线之外。
品牌商品的层层加价使得杂货店的利润难以增长,这时就会出现一些“灰色空间”。部分经营者会从批发市场拿货,涵盖洗化用品、休闲食品、文具等多个品类。“批发市场中肯定会有真假掺卖的情况”。
理论上说,即使成本较高,缺乏退换货保障,但只要选品正确,保证商品的动销率,依然有利可图。但是,走访多家营业面积在平方米之内的杂货店后发现,他们每个月的净利润在0元到元之间,“水的利润最高,比如一瓶零售价5元的小茗同学可以赚一元,但是像烟酒副食的利润有的只有0.5元。””如果还想增长,就必须扩大经营面积,雇佣家庭成员之外的店员。
可以说,大部分杂货店的经营者完全不懂零售,所谓的门店管理在他们看来还停留在概念中。举例来说,标准化的便利店会根据每个阶段的商品动销情况制定下阶段的采购计划,但杂货店完全是拍着脑袋做决定。有些店每天早上八、九钟开门营业,下午七、八点左右关门。对于以上班族居多的社区来说,该店的营业时间恰好错过了人流量最大的上下班高峰期。
值得注意的是,杂货店的经营者缺乏差异化经营意识,走进两家分别开在社区旁边的杂货店会发现定位中低端的商品基本雷同。而在距离其两千米左右,就有一家定位相似的永辉超市红标店,相比之下更具性价比。为此,其中一家店主表示,“这个位置不好,营业额不高,我们准备跟着他们换到另一个新落成的社区附近。”也就是说,杂货店容易出现扎堆经营的状况,而且商品差异化极低,长期来看只会谁都吃不饱。
若有任何关于便利店的问题,欢迎大家随时私信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