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老百姓,在生存和生活的压力面前,除非极少数特别热爱零售业的人,在被生活逼的去送外卖或者网约车司机之前,可能能想到的最后一步都是去从事零售,就是卖东西,无论摆摊,开便利店,小超市,弄个网店,等等,进货再销售,获取差价的利润。
(这里没有看低外卖员或者网约车司机的意思。以终局思维来看:现在人多粥少的情况下,单纯的去出卖时间换得收入是极不合适的买卖,它不以时间的推移而升值,反而贬值甚至被无情淘汰-当然那些以时间计费的不算,他们实际上出卖的是内容,知识,时间只是比较贵的计费方式。)
终局思维:看一件事情的价值,从它的结局来看到现在,还值得做的,才去做。如果结局跟现在一样,甚至还要不堪,除非急需解决生存问题,暂时做做,也要快速换赛道。如果结局同现在相比在不断升级,那就去全身投入。
说回来,其实零售后面应该有个“商”字,商就是交换,交易,交换的还是价值,而且越交换越有价值,别针换别墅不是神话,放到几十年的时间内里,很多人起家的资本就是几个或者几十个别针。
但老百姓从事零售商是否还有机会?毕竟像沃尔玛,家乐福,永辉等都在闭店调整,甚至巨亏中,苏宁易购刚刚发布年报,全年GMV规模亿元,实现营业收入.74亿元,同比下降48.62%。公司年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亏损37.56亿元,较年不考虑前述影响的净利润亏损85.63亿元,减亏48.07亿元。家乐福店铺还在一个个消失,几十亿的资金如柳絮飘逝,普通老百姓还能去从事超市或者其它零售业态,赚取生活费或者梦想发家吗?
零售业在变化中,衣食住行总要有人卖,总是有人买,只是形式变了,买的方式变了,卖的方式也跟着变。零售商要么做专,口味好,顾客离不了,熟食店排队几公里的也有,要么做好服务,体验好,喜欢去,这个要求更高了,一般人做不到。
中国的特点是人员密集,是适合网络销售的最佳土壤,通过几年疫情的助纣为虐,现在网购更是如喝水睡觉,必不可少,相关数据显示:去年网络零售GMV超13万亿元,社零占比已经超三成,网络零售用户规模达8.45亿人,占网民整体的79.2%,各种电商层出不穷。
即便这样,电商也是刚刚开始,待一代抢班夺权后,70,80甚至90后退休了,零售业会彻底成为电商的地盘,但,现在,还有机会,综合性平台会有真正的巨头诞生,可能抢下沃尔玛几十年的全球零售业霸主的宝座。
而普通人,越来越明白价值,尤其是长期价值的力量,也会发掘出天赋的力量,比如销售的天赋,总会有少数的头部主播,一个人一年的销售额会达到超市百强的规模,而超市进入百强的门槛至少在6亿以上,从事员工近千人,真正做到以一敌千。那些月收入几千的主播,还是换个赛道,比如去老老实实做搬运工,将商品搬到库房,搬上网页,再搬到顾客家里。还有一部分,从事中间的产业,如无货源店铺,通过升级头图,详情页,图片,商品卖的比上家贵,但销售量还要更多,这部分是营销或者装饰的天赋。
不过真正在长期价值里最有潜力的,还是建立自己的品牌,自己的产品,树立长久的口碑,让以上的三种人群为产品服务,为自己服务,初期会比较辛苦,长期来看,收益最多,也最有意思,无论地球怎么转,无论谁去卖怎么卖,卖的都是产品,谁是产品的主人,谁就是未来的收益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