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农业结构战略调整已到攻坚阶段
目前,我国对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已进入到攻坚阶段,存在的问题很多,矛盾很复杂,聚焦起来主要体现为以下三个难点。
一是农业利润率太低。《中国改革》杂志总温铁*指出,目前农业生产的利润连社会的平均利润率都达不到,以追求利润为本能的资本也就很难进入农业领域,致使农产品的加工转化程度难以上升。目前,发达国家的农产品加工增值都是农业产值的3倍多,而我国还不到80%;发达国家的农产品加工率高达80%,而我国仅为30%。
再者,我国农产品的生产成本高。据统计,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农业硬成本平均上涨10%。突出表现为单位耕地面积投入的农电、农水、柴油、化肥、农药、地膜等的增加。再加上农业经营规模狭小,使农业成本显著增加,农产品生产利润降低。
二是农民负担沉重。有关专家测算,全国一年农业税收入约300多亿元,但农村教育医疗费用、乡村干部工资等多项支出多数都来源于农民,实际上农民的实际支出远远大于农业税。一些资料也显示,我国县乡财*供养的人员1994年为2251万人,2000年增加到2959万人,占全国财*供养人员的70%,而同期县乡财*收入只占全国财*收入的20%。全国平均每个乡镇负债高达400万元,平均每个村负债20万元。这些钱,恐怕大多还得摊到农民头上。农民负担到底有多重,恐怕也很难说清。
三是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是一个长期工程。人多地少是我国的基本国情,统筹城乡经济,加速城市化率的增长,尽快转化农村剩余劳动力,是全面实现小康的战略性举措。有人提出到2020年,农村人口与城市人口的比例要由现在的63:37提高到45:55。也就是说,要实现这一目标,每年至少要有1200万农村人口转化为城市人口,难度可想而知。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韩俊指出,按照到2020年,我国人口达到14-15亿、城市化程度达到55%估算,仍然会有6-7亿农村人口,到那时我国的耕地估计会由现在的19.5亿亩减少到18亿亩左右,人均近两三亩地,农村剩余劳动力还不会低于2亿人。这也是一个不小的数字。况且实现这一目标转化难度是很大的。据中科院牛文元测算,一个农民变成城市居民,需要个人支付成本1.45万元,公共支付成本1.05万元,平均需要社会总成本2.5万元,全国平均每年需支付城市化成本3000-3500亿元。这以巨大的转化成本,无疑对农民还是对城市都是很难办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