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全市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把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上海重要讲话精神和对上海工作的重要指示要求作为全部工作的鲜明主题和贯穿始终的突出主线,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共上海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科学把握新发展阶段,坚决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融入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实现高效能治理,巩固拓展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成果,全市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呈现稳中加固、稳中有进、稳中向好态势,实现了“十四五”良好开局。
一、综合
初步核算,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85亿元,比上年增长8.1%(见图1),两年平均增长4.8%。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99.97亿元,下降6.5%;第二产业增加值.32亿元,增长9.4%;第三产业增加值.56亿元,增长7.6%。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73.3%。
在地区生产总值中,公有制经济增加值.52亿元,比上年增长7.4%;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33亿元,增长8.6%。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55.0%。
全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52亿元,比上年增长15.2%。其中,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43亿元,增长19.2%;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09亿元,增长12.5%(见表1)。
年,全市新设市场主体52.73万户,比上年增长10.5%,新设市场主体注册资本(金)总量.07亿元,减少0.7%。其中,新设企业47.15万户,增长12.8%;新设个体工商户5.56万户,减少5.9%;新设农民专业合作社户,增长4.2%。截至年12月31日,全市共有各类市场主体.54万户,比上年增长9.1%,市场主体注册资本(金)总量38.92万亿元,增长36.1%。其中,企业.72万户,增长10.7%;个体工商户50.79万户,增长1.7%;农民专业合作社1.05万户,减少1.2%。
全年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80亿元,比上年增长10.3%;非税收入占全市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比重为15.0%。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支出.86亿元,增长4.1%(见表2)。全年税务部门组织的税收收入完成.35亿元(不含关税及海关代征税),增长17.4%。
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比上年增长8.1%。其中,第二产业投资增长8.2%;非国有经济投资增长8.0%(见表3)。
以上年价格为,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为.2。其中,食品烟酒类价格指数为.5,居住类价格指数为.1,医疗保健类价格指数为98.9(见表4);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为.1,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指数为.3。
以上年12月价格为,全年新建商品住宅销售价格指数为.2,二手住宅销售价格指数为.5;以上年价格为,全年新建商品住宅销售价格指数为.5,二手住宅销售价格指数为.6。
二、农业
全年全市实现农业总产值.21亿元,比上年下降8.0%。其中,种植业.78亿元,下降4.3%;林业7.29亿元,下降40.9%;牧业45.26亿元,下降2.1%;渔业46.23亿元,下降13.5%;农林牧渔专业及辅助性活动18.65亿元,增长4.3%。
全年全市农作物播种面积26.68万公顷,比上年增长3.5%。其中,粮食播种面积11.74万公顷,增长2.7%;蔬菜播种面积8.52万公顷,增长1.2%。全年全市粮食产量93.96万吨,比上年增长2.8%;蔬菜产量.66万吨,增长0.1%;生猪出栏90.29万头,下降7.6%;生牛奶产量29.36万吨,增长0.9%;水产品产量25.91万吨,下降8.4%(见表5)。
至年末,全市有效期内绿色食品企业数共家,产品个,全年获证产量.73万吨;地产农产品绿色食品认证率达27%;农产品地理标志16个。
至年末,全市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面积11.50万公顷;纳入统计范围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其中市级农民合作社示范社家,国家级农民合作社示范社97家;各类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家,其中市级以上龙头企业家,国家级龙头企业26家;经农业农村部门认定的家庭农场家,其中市级示范家庭农场家。
三、工业和建筑业
全年实现工业增加值38.80亿元,比上年增长9.5%。全年完成工业总产值43.99亿元,增长10.2%。其中,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54亿元,增长10.3%。在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中,国有控股企业总产值.55亿元,增长6.6%。
全年新能源、高端装备、生物、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新能源汽车、节能环保、数字创意等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完成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82亿元,比上年增长14.6%(见表6),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40.6%。
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产品销售率为99.4%。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要产品中,新能源汽车产量63.19万辆,增长1.6倍;金属集装箱产量.15万立方米,增长2.2倍;集成电路产量.95亿块,增长19.8%(见表7)。
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33亿元,比上年增长6.3%;实现税金总额.80亿元,增长3.3%。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亏损面为19.3%。
全年实现建筑业总产值.42亿元,比上年增长11.6%;房屋建筑施工面积.86万平方米,增长1.9%;竣工面积.42万平方米,增长13.3%。
四、批发和零售业
全年实现批发和零售业增加值.03亿元,比上年增长8.4%。
全年实现商品销售总额16.28万亿元,比上年增长16.5%。其中,批发销售额14.62万亿元,增长16.9%。
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5亿元,比上年增长13.5%(见表8)。其中,无店铺零售额.79亿元,增长18.0%。网上商店零售额.78亿元,增长20.8%,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18.6%。
全年完成电子商务交易额33.6亿元,比上年增长10.2%。其中,B2B交易额19.6亿元,增长8.7%;网络购物交易额.0亿元,增长12.3%。网络购物交易额中,商品类网络购物交易额.7亿元,增长13.8%;服务类网络购物交易额.3亿元,增长10.1%。
五、交通和邮电
全年实现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46亿元,比上年增长13.5%。
全年各种运输方式完成货物运输量.94万吨,比上年增长11.5%。旅客发送量.33万人次,增长17.2%(见表9)。
全年完成港口货物吞吐量.43万吨,比上年增长8.3%;集装箱吞吐量.33万国际标准箱,增长8.1%。集装箱水水中转比例达49.6%,国际中转比例13.0%,分别比上年减少2.0和提高0.7个百分点。上海浦东、虹桥两大国际机场全年共起降航班57.47万架次,增长5.4%;实现进出港旅客.41万人次,增长6.1%。其中,国内航线进出港旅客.62万人次,增长12.9%;国际及地区航线进出港旅客.79万人次,下降67.7%。
轨道交通14号线、18号线(御桥站-长江南路站)建成试运行,S7公路(月罗-宝钱段)、北横通道西段、江浦路越江等项目建成通车。至年末,全市轨道交通运营线路20条,长度达到公里,运营车站个。至年末,地面公交运营车辆达1.76万辆。其中,国V及以上和零排放公交车1.67万辆,占全部公交运营车辆的94.4%。公交运营线路达条,线网长度公里;运营出租车3.53万辆,全年载客车次2.02亿次。全年公共交通客运总量51.06亿人次,日均8.79万人次,比上年增长20.6%。其中,轨道交通客运量35.72亿人次,增长26.1%;公共汽电车客运量14.95亿人次,增长9.5%;轮渡客运量.49万人次,增长3.1%。
全年完成邮政业务总量.92亿元,比上年增长20.4%;电信业务总量.74亿元,增长18.8%。邮政业全年完成快递业务37.41亿件,快递业务收入.82亿元。
六、金融业
全年实现金融业增加值.25亿元,比上年增长7.5%。
至年末,全市中外资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175.08亿元,比年初增加.51亿元;贷款余额.13亿元,比年初增加10.73亿元(见表10)。
全年金融市场交易总额达到.07万亿元,比上年增长10.4%(见图2)。上海证券交易所总成交额.13万亿元,增长25.7%。其中,股票成交额.00万亿元,增长35.7%;债券成交额16.91万亿元,增长47.7%。全年通过上海证券市场股票筹资.93亿元,比上年下降8.9%;发行公司债和资产支持证券共.17亿元,增长4.2%。至年末,上海证券市场上市证券只,比上年末增加只。其中,股票只,增加只。
全年上海期货交易所总成交金额.58万亿元,比上年增长40.4%。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总成交金额.17万亿元,增长2.4%。银行间市场总成交金额.93万亿元,增长5.4%。上海黄金交易所总成交金额10.26万亿元,下降52.6%。
全年保险公司原保险保费收入.90亿元,比上年增长10.3%。其中,财产险公司原保险保费收入.41亿元,增长7.1%;人身险公司原保险保费收入.49亿元,增长11.9%。全年原保险赔付支出.95亿元,增长18.5%。
七、对外经济
全年上海关区货物进出口总额.70亿元,比上年增长17.3%。其中,进口.73亿元,增长18.6%;出口.96亿元,增长16.3%。
全年上海市货物进出口总额.35亿元,比上年增长16.5%。其中,进口.68亿元,增长17.7%;出口.67亿元,增长14.6%(见图3、表11)。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占全市比重为38.5%。按市场分,对欧盟进口.64亿元,增长11.8%;出口.66亿元,增长25.2%;对美国进口.27亿元,增长8.5%;出口.89亿元,增长3.6%;对东盟进口.21亿元,增长10.3%;出口.55亿元,增长12.2%;对日本进口.71亿元,增长9.9%;出口.91亿元,增长4.2%(见表12)。
全年新设外商投资企业户,比上年增长16.6%;合同金额.91亿美元,增长16.9%;全年外商直接投资实际到位金额.51亿美元,增长11.5%。全年制造业外商直接投资实际到位金额9.30亿美元,下降15.3%,占全市实际利用外资比重为4.1%;第三产业外商直接投资实际到位金额.30亿美元,增长12.7%,占比为95.5%。至年末,在上海投资的国家和地区达个,上海市累计认定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家,外资研发中心家。年内新增跨国公司地区总部60家,外资研发中心25家。
全年备案对外直接投资项目个,比上年增长29.8%;对外直接投资中方投资额.2亿美元,增长29.8%。新签对外承包工程合同金额79.24亿美元,下降14.9%;完成营业额.78亿美元,增长7.3%;累计派出各类劳务人员人次,增长24.1%。
全年全市共举办各类展览及活动个,下降1.5%;展览面积6.0万平方米,下降2%。其中,举办国际展个,下降21.6%,展览面积.8万平方米,下降6.8%;举办国内展个,增长32.2%,展览面积.6万平方米,下降26.5%;举办活动59个,下降46.9%,举办面积30.6万平方米,下降54.6%。
成功举办第四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线上线下共有来自55个国家的家展商、家采购商参会。按一年计,累计意向成交.2亿美元。
八、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
年,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浦东新区高水平改革开放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的意见》,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进一步深化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改革集成,进一步强化核心功能、提升服务能级,推进高水平制度型开放,不断增强国际开放合作和竞争新优势,为上海加快打造国内大循环中心节点和国内国际双循环战略链接发挥更大作用。
法治保障取得突破性进展。浦东新区首批“6+2+1”法治保障成果全面落地。包括“一业一证”、“市场主体退出”等6部浦东新区法规,《上海市城市更新条例》《上海市数据条例》等2部地方性法规中设置的“浦东专章”,以及浦东新区首部管理措施,均由市人大通过并开始在自贸区实施。
投资环境进一步优化。全面落实“一业一证”改革试点实施方案,建立“一证准营”的行业综合许可制度,配套建立各负其责、协同高效的行业综合监管制度,持续提升审批服务水平,大幅降低行业准入成本。市场准营承诺即入制试点正式启动。海关对集成电路税收优惠政策项下进口生产原材料等试点减免税快速审核确认模式,从3-4天压缩至当天完成。推动生物医药部分原料药和原辅料实现进口零关税和降税,助推CAR-T细胞免疫疗法新药研发上市。
金融市场进一步开放。截止年末,全年跨境人民币结算总额80.0亿元,比上年增长49.6%,占全市比重为45.2%;跨境人民币境外借款总额42.4亿元,比上年增长5.3倍。包括首家合资转外资独资的人寿保险公司、全国前三家外商独资公募基金等重要外资金融企业均落户自贸区。截止年末,监管类金融机构达个。
九、城市基础设施和房地产
全年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比上年增长5.8%。其中,电力建设投资增长39.5%;交通运输投资增长14.2%;公用事业投资下降19.8%;邮电通信投资增长4.5%;市政建设投资下降2.4%(见表14)。
至年末,全市公交专用道路长度.7公里(不含有轨电车长度)。完成架空线入地公里。完成燃气老旧立管改造6.24万户,完成IC卡表置换42万台。
全市自来水供水能力为9万立方米/日,比上年增长0.7%。全年供水总量为30.08亿立方米,比上年增长4.2%;售水总量为24.77亿立方米,比上年增长5.0%。其中,工业用水量、居民生活用水量分别为4.05亿立方米、11.57亿立方米,分别比上年增长4.0%和1.7%。全年全市用电量.62亿千瓦时,增长11.0%(见表15)。至年末,全市家庭液化气用户.2万户,增长0.4%;家庭天然气用户.5万户,增长2.3%。
全年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额比上年增长7.2%。其中,住宅投资增长10.5%;办公楼投资下降7.9%;商业营业用房投资下降8.6%。商品房施工面积.90万平方米,增长5.6%;竣工面积.55万平方米,下降4.8%。商品房销售面积.45万平方米,增长5.1%。其中,住宅销售面积.95万平方米,增长3.9%。全年商品房销售额.73亿元,增长12.3%。其中,住宅销售额6.95亿元,增长15.9%。全年二手存量房买卖登记面积.07万平方米,增长13.1%。
大力推进旧区改造,完成中心城区成片二级旧里以下房屋改造90.1万平方米、受益居民4.5万户;开工实施旧住房更新改造万平方米,受益居民约21万户;推动既有多层住宅加装电梯签约台,完工台;新增建设筹措保障性租赁住房6.7万套(间)。
十、城市信息化
作为全国首批“千兆城市”,至年末,千兆光网接入能力已覆盖万户家庭。家庭宽带用户平均接入带宽达.95Mbps,比上年末增加.04Mbps;互联网省际出口带宽00Gbps,比上年末增加Gbps;互联网国际出口带宽.32Gbps,比上年末增加0.39Gbps。IPTV用户数.53万户,比上年末减少5.31万户。至年末,累计建设超5.4万个5G室外基站、14万个室内小站,实现全市域5G网络基本覆盖。在智能制造、健康医疗、智慧教育等十大领域累计推进余项5G应用项目。5G用户数达8.41万户,比上年末增加.68万户。
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实现行政审批事项全覆盖,至年末,“一网通办”总门户已接入项服务事项,其中87%的事项可实现全程网办。日均办事28万件,实际网办率达77%,实际全程网办率达69.3%,分别比上年提升19个和17.4个百分点。“一网通办”个人实名用户数达万,同比增长40.3%;法人用户超万。总客服解决率和满意率分别达到98.7%和84.9%。推出“随申码”支持疫情防控,用码人数超万人,累计使用超57亿次。推进长三角三省一市30类电子证照共享互认,实现项服务事项跨省通办。拓展长三角“一网通办”线下专窗,开通个线下专窗办理点,全程网办办件万余件。
十一、教育和科学技术
学年,全市共有普通高等学校64所,普通中等学校所,普通小学所,特殊教育学校31所。全市共有49家机构培养研究生,全年招收全日制研究生6.55万人,在校全日制研究生19.1万人,毕业全日制研究生4.84万人(见表16)。
学年,全市共有民办普通高校19所,在校学生12.89万人;民办普通中学所,在校学生9.33万人;民办小学68所,在校学生10.38万人。全市共有成人中高等学历教育学校21所,成人职业技术培训机构所,老年教育机构所。
全年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相当于地区生产总值的比例为4.1%左右(见图4)。
全市新增科技“小巨人”企业和“小巨人”培育企业家,累计近家。年内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家,有效期内高新技术企业数突破2万家。全年共落实研发费用加计扣除上年度减免税额.25亿元,享受企业数家;落实高新技术企业减免所得税额.26亿元,享受企业数家;新认定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15家,累计认定家。落实技术先进型企业减免所得税额7.6亿元,享受企业数家。全年共认定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项,其中,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先进制造与自动化等重点领域项目占84.53%。至年末,累计认定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14项。转化医学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上海)、上海超强超短激光实验装置投入运行,大科学设施和研发与转化功能型平台集聚效应显现、运行能效不断提升。
全年专利授权量为17.93万件,比上年增长28.3%。其中,发明专利3.29万件,增长35.7%;实用新型专利12.09万件,增长31.0%;外观设计专利2.56万件,增长9.8%。全年PCT国际专利申请量为件,比上年增长35.8%。至年末,全市有效专利达67.67万件,比上年增长24.7%。其中,发明专利17.20万件,增长18.1%;实用新型专利41.18万件,增长28.6%;外观设计专利9.29万件,增长21.2%。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达34.2件,增长15.7%。
全年商标申请量为55.94万件,比上年增长10.7%;商标注册量为42.10万件,增长37.0%。至年末,商标有效注册量达.71万件,比上年末增长21.9%;商标活跃度(每新增1户市场主体同时新增注册商标)达到0.80件,增长25.0%;商标集聚度(每万户市场主体的平均有效注册商标拥有量)为件,增长11.9%。全年新增1件地理标志商标,至年末,全市共有地理标志商标18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8件。全年经认定登记的各类技术交易合同件,比上年增长38.0%;合同金额.25亿元,增长52.1%。
深入推进科创板注册制试点,至年末累计上市企业家,共募集资金亿元。科创板上海上市企业59家,居全国第2位;融资额1.40亿元、总市值1.4万亿元,均居全国首位。
十二、文化旅游、卫生健康和体育
年内成功举办第二十四届上海国际电影节、第二十七届上海电视节等重大文化活动。建成家“演艺新空间”和个“家门口好去处”文旅民心工程。
举办第三届上海国际艺术品交易月,审批文物拍卖会4场,成交额突破60亿元,同比增长25%。
至年末,全市共有市、区级公共图书馆23个,总流通人次万人次;备案博物馆个,参观人次万人次。全年共出版报纸6.39亿份、各类期刊0.53亿册、图书4.79亿册。
全年实现旅游产业增加值.52亿元,比上年增长12.2%。中共一大、二大、四大纪念馆成功创建国家5A级景区。举办“建筑可阅读、城市微旅行”为主题的上海旅游节,实现开放历史建筑处,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