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探讨分析中国零售业的发展情况,中国百货商业协会前期撰写完成了《-年中国百货零售业发展报告》,这是关于百货业态发展特点、问题、趋势等方面的年度定性报告。
有很多会员企业提出,除了定性论述,希望能够就经营中的一些关键指标进行比较分析。协会在前期工作基础上,通过抽样问卷调查和企业访谈相结合的方式,撰写完成了《-年中国百货零售业定量分析报告》,对一些关键指标进行了数量化对比分析。
由于样本企业和门店的经营面积、品牌定位、所在区域等方面差别很大,反应在最终经营结果上分化也很大,报告主要采取计算平均值的方法,分析结果谨供行业参考。
报告主要分为二大部分,即零售行业总体发展概况和百货业态经营情况定量分析。
一、零售行业总体发展概况
1.社零总额
年,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亿元,比上年增长12.5%,和两年平均增速为3.9%。其中,除汽车以外的消费品零售额亿元,增长12.9%。扣除价格因素,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上年实际增长10.7%(见图1-1)。
图1-1:-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万亿)及增速(%)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中国百货商业协会整理
年上半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同比下降0.7%。其中,除汽车以外的消费品零售额亿元,下降0.1%(见图1-2)。
图1-2:下半年-上半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按月)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中国百货商业协会整理
2.分业态情况
按零售业态分,年限额以上零售业单位中的超市、百货店、专业店和专卖店零售额比上年分别增长6.0%、11.7%、12.8%和12.0%。五年来分业态增长如下图。百货业态在经济向好时反弹强劲,但在疫情等特殊情况下,受影响最大,例如年和今年上半年。
年上半年受疫情影响,各业态的销售增幅均不及年。按零售业态分,上半年,限额以上零售业单位中的超市、专业店零售额同比分别增长4.2%、2.8%,百货店、专卖店分别下降8.4%、4.1%(见图1-3)。
图1-3:-上半年不同零售业态增长情况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中国百货商业协会整理
3.网上零售额
年,全国网上零售额亿元,比上年增长14.1%。其中,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亿元,增长12.0%,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24.5%。上半年,全国网上零售额亿元,同比增长3.1%。从近几年情况看,网上零售额增速明显下滑,与社零增长率趋同(见图1-4)。
年上半年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亿元,增长5.6%,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25.9%。
图1-4:社零增长率、网上零售增长率、实物商品网上零售增长率对比情况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中国百货商业协会整理
在年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中,吃类、穿类和同类商品分别增长17.8%、8.3%和12.5%。年上半年,吃类、穿类、用类商品分别增长15.7%、2.4%、5.1%(见图1-5)。线上增速均呈明显下降趋势,穿类和用类商品的增速下降更大,在一定程度上说明线上渠道对百货类商品的分流影响在减小。
图1-5:年以来吃穿用三大类商品网上零售的增幅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中国百货商业协会整理
从全年来看,服务类消费恢复向好是主要亮点,餐饮消费收入同比增长18.6%,远高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速,而且金银珠宝类、饮料类、烟酒类、文化办公用品类、石油及制品类、建筑及装潢材料类、家具类、通讯器材类、化妆品类、日用品类等消费增速表现较好,一方面反映出日常消费正在逐渐恢复,另一方面反映居住等服务类消费在逐步回暖。
4.CPI
年全年,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0.9%。截止到今年6月,CPI按月增长情况(见图1-6)。
图1-6:年6月-年6月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涨跌幅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中国百货商业协会整理
5.恩格尔系数
反映消费变化的另一个指标是恩格尔系数,即食品支出占总消费支出的比例。20多年来中国的恩格尔系数下降趋势明显,食品支出占比减少,个人兴趣爱好、品质提升类、休闲娱乐类消费提升(见图1-7)。
图1-7:-年全国居民恩格尔系数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中国百货商业协会整理
二、百货业态经营情况定量分析
协会选取80家具有代表性的百货企业作为样本,重点分析毛利率、人效、平效等指标增长情况。这80家企业,大多是在行业中处于中上游水平的企业,以下指标代表了行业中较好的水平。如果把所有企业的经营状况分为十个档位,报告中各项指标的结果相当于在6、7的位置。
分析的主体分为两种情况:一是“企业”,指总体情况,一般不止一家门店,有的门店较多;二是“门店”指单体百货店,因“门店”面积等条件相对固定,相关指标的比较更具有意义。
1.企业总体销售
80家样本企业中,有近二十家销售额超百亿的公司,拉高了平均值,企业平均销售规模达到32.6亿。平均拥有门店4家,门店间规模相差较大,从三万平左右社区百货店到十万平的大型时尚百货,因此销售规模也存在较大差异,报告只计算平均情况。
关于百货的销售额统计,因大部分采取品牌联营方式,即百货店统一收银模式,其销售数字相对比较准确,与购物中心出租为主的经营模式下,采取品牌视同销售的总体估算方式不同。
2.单店销售
年百货单店平均销售额为7.2亿元,如前所述,各个门店差异较大,即有年销售超40亿销售的门店,甚至上百亿的门店(注:百亿销售门店不在样本中),也有年销售只有2、3亿的门店。
在疫情影响之下,年样本企业和单店平均销售额均有约6%的增长。主要原因在于两个方面一是年上半年疫情影响大,销售基数较低,年复苏明显;二是高端百货受境外消费回流、部分群体消费升级等影响,销售增幅较大。
3.企业线上销售
年,企业通过小程序、社群、直播等方式,加强线上渠道建设,满足消费者无接触购物需求,但绝对额和平均占比仍处于较低水平。年样本企业平均线上销售额为2.7亿元,虽然线上销售的增长平均达到28%,但绝对额只增长了万元,无论是与大型线上电商平台相比,还是与企业自身总体销售规模相比,都是比较小的比例。
年样本企业平均线上销售占比为6.3%,比年增加了1个百分点。年上半年,全社会实物商品网上零售占社零总额比重已达25.9%,略超四分之一。
在各个企业中,银泰商业(约50亿,线上销售额,下同)、天虹数科(约37亿)、重庆百货大楼(约18亿)、湖南友阿(约10亿)、汉光百货、银座集团、利群集团、茂业商业等企业的线上销售绝对额和占比均较高。
4.企业综合毛利率
样本企业综合毛利率年增加近5个百分点,为52.3%。零售企业从年开始陆续采用新会计准则,年基本完全采用。对于百货业态来说,其中一项重要变化是联营收入从总额法调整为净额法,从计算方法上导致企业毛利率普遍提升,有的企业年毛利率甚至超过70%。
对于业态较为综合的企业,例如有的企业超市份额占比也较高,毛利率相比以百货为主的企业明显偏低。如天虹数科的年报显示,公司零售业务的毛利率为37%,超市部分的毛利率为25%;杭州解百的年报显示,其中杭州地区的购物中心(主要指杭州大厦)毛利率为80.64%。因此,不能简单地根据毛利率高低评价企业经营优劣,而是要考察其具体业态组成,以同等标准进行比较分析。
另外,考察企业的盈利能力,需要综合总资产收益率、净资产收益率、毛利率、净利率等多种因素。
5.企业净利润率
样本企业年平均净利润率为2.4%,比年提高了近一个百分点,背后同样是疫情因素的影响,是年百货业明显反弹的具体表现。企业间分化很大,既有近10%净利润率的企业,也有大幅亏损的企业,从这个角度看,均值的意义不是很大。
年上半年,疫情对百货行业造成的影响超过前面两年,原因包括:部分主要城市大面积且长时间关店、居民外出防疫限制、居民减少非必要消费等,多家企业发布半年业绩预告,业绩大幅下降和亏损成为主基调。
协会一直呼吁各地在疫情防控过程中采取更加科学和人性化的方法,尽可能地减少疫情管控给商业经营和社会生活带来的负面影响。
6.门店平均营业面积
样本企业平均单店营业面积为4.2万平方米。在过去几年中,一直有百货购物中心化的说法,在实际经营中,很少看到转型成功的案例。面积有限是一个主要原因,就算是面积近十万平的大型百货,引进购物中心所需要的大型娱乐、体验、餐饮项目面积都显紧张。
另外,原有建筑结构很难改变,水电气暖等也难以改造,需要协调多个部门。曾有百货企业为引入知名火锅餐饮品牌,花费巨大成本用于电增容,并减免其三年租金,承诺三年后低租金,但最后带来的引流效应非常有限,并且餐饮的生命周期大多较短,今年的网红,明年可能就已被消费才抛弃。
7.门店平效
年门店平效为1.7万元,行业中最优秀的几家百货店,平效可以达到甚至超过10万元/平米/年。
我们查阅年各个业态的平效情况,奥莱的平效最高,行业平均超过3万元,购物中心业态,虽然销售规模较高,但由于面积大,大部分的销售平效并不高。
对于以租赁模式为主的购物中心而言,更为重要的指标是租金平效,一线城市头部购物中心租金平效可达元/年,相当于每天每平方米平均租金高达14元左右。三四线购物中心租金平效大多在元/年左右,即每天平均租金在3元左右。
8.企业员工数量
年样本企业平均有正式员工人,员工总数比年的人减少了66人,降幅为5%。
在零售企业中,员工呈现扁三角形结构,即一线员工占比大,他们的特点是工作相对枯燥辛苦,待遇一般,因此流动性较高。在协会开展的导购调查中,一线导购的年流失率超过30%。
9.企业人效
年样本企业人效(销售规模/正式员工数量)在万左右,比年增长了11%。因样本企业中有多家行业头部企业,拉高了平均水平。综合估算年以百货全行业的人效水平,应在万元左右。
人效的公式是“销售规模或营业收入/员工数量”,如果详细拆分,会有多种算法,比如“销售规模”和“营业收入”差别就很大,员工数量又可分为自有员工和总体员工。因此,各个机构统计的人效数字差异较大,一般是企业总销售额除以正式员工总数,包括总部人员,但不包括品牌商导购。
10.门店员工数量
门店平均正式员工人,比年的人减少12人,减幅为6%。一般百货店正式员工占员工总数的20%-30%,其它为品牌导购或厂方信息员/服务员,推算下来,在一家百货店工作的所有员工总数平均大约为-人。
非正式员工也为商场的绩效和服务做出重要贡献,对于他们的管理和激励,正在引起商场的重视。
11.门店人效
门店是经营的基本单位,统计门店的人效在一定程度上更能体现店铺经营状况。年样本企业百货门店按全部员工计算,人效为万元,增幅13%。如果按正式员工计算,人效为万元(因仅计算门店人员,不包括总部人员,人效比企业总体高出很多),头部10%门店的人效超过万元。
12.会员销售
私域营销是近几年零售运营的热词,会员销售占比呈逐年提高的趋势。样本企业年会员销售占比达60.1%,比年提高近3个百分点。样本企业中近80%为非上市公司,会员销售占比低于上市公司的整体情况。
根据中国百货商业协会的统计,在公布会员数据的29家零售上市公司中,会员总量超过3亿人,可比口径下,年企业会员同比增长为37%。企业的会员销售占比平均为69%,与年持平,年63%,年60%,年52%,总体上逐年稳步提高。
会员销售占比超过70%的企业有:大商股份、重庆百货、新华百货、东百集团、友好集团等。
近五年29家上市公司会员销售占比情况
数据来源:中国百货商业协会根据公开资料整理
13.门店客单价
年样本企业平均客单价为元,比年的元增长了18%。增长的主要原因是化妆品、金银珠宝等高端消费的拉动,特别是年各地的婚庆比年都有明显增长,拉动了相关品类的销售。
14.门店日均客流
年,百货的客流恢复较为明显,特别是高端百货和体验较为丰富的门店。样本企业平均单个百货店日均客流为7人,比年平均的人有明显提升,但多数企业表示客流量仍不及年,约为年的九成。
提袋率是进店客流量的转化率,即进店即有购买行为的占比,从访谈中了解到,近两年百货提袋率有所上升。样本企业年平均提袋率为30%,个别头部优秀企业可达70%。
一般百货店的客流波动较大,节假日和大型促销期间,客流量是平常的几倍,很多可以达到几万人的规模。在淡季的工作日期间,客流则明显回落。因此,百货以节造势、开展多种形式的营销活动,就显得尤其重要。
15.开闭店
80家样本企业,年共开店34家,关店21家,总计净增新店13家。新店大部分位于三四线城市,有些是原计划年开业的推迟开业项目。超一半企业近两年没有新开店。
近年来,百货业出现了三个大的变化,一是普遍进行了升级改造,增强了互动体验,时尚感、品质感提升;二是开展了富有成效的全渠道营销,在更多维度上宣传了企业品牌,延伸了服务;三是改善了与品牌商的关系,初步改变了商场经营和商品经营两张皮的情况。
但是始于年的新冠疫情,给行业带来沉重打击。特别是今年上半年,对百货店的生意影响最大。尽管面临较大困难,但展望百货发展,依然前景可期。主要有二大外部支撑因素和三大内部变革因素。
外部二大支撑因素:
一是消费理念改变。消费者更加追求个性、品质、绿色、健康,特别是年轻一代消费者,他们更加追求品质生活,更在意商品设计风格、品牌力、新品、IP等特点。
随着品质消费升级,奢侈品消费也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统计数据显示,由于连续两年远超其他国家的高速增长,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奢侈品市场,在全球奢侈品市场的占比上升到30%。
二是恩格尔系数下降。恩格尔系数是食品支出总额占个人消费支出总额的比例,一般随着收入的增加而减少。也就是说吃类商品的消费额,在经济增长的大前提下,在CPI和人口总量没有明显变化的情况下,消费的占比呈下降趋势。食品支出的下降,对应是升级品类的提升,每一个百分点的变化,对应的都是上万亿的消费,对消费品类的影响巨大。
内部的三大变革因素:
一是差异化,近几年经营业绩突出的企业,都是在差异化上做足了文章,如SKP、杭州大厦、银泰百货等。中国的人口红利在消减,但结构性红利仍然突出,做好品牌定位,是卓越运营的重要前提。
二是体验化,线下商业既要体现线下互动和现场服务的优势,又要充分利用数据化手段,延伸服务时间和空间,以卓越体验吸引、留在顾客。
三是商品力,包括商场定位、品牌组合、商品价格、商品服务等的全面提升,让顾客感觉到物有所值,更有心理的满足。
综上分析,在消费端具有增加品质消费的需求。在供给侧,作为品质消费主渠道的百货业态,通过差异化、体验化和商品力,可以更好地满足这些需求。
注:引用报告,请注明出处。
了解/下载更多资讯和报告,
请